02《感甄赋》究竟为谁而作一般认为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唐代知名学者李善《文选注》的说法 , 认为这篇赋就是曹植为感念其嫂子甄宓而作。李善在为《感甄赋》作注解时 , 叙述了“赉枕”一事作为旁证。“(曹植)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甄后已经被郭后谗死,帝已寻悟,因令太子留宴,仍以枕赉植。
”李善(630—689),唐代知名学者,江都(今扬州)人(一说为江夏人)。史书上称他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有君子的风范和韵致。《文选》,是由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汇集前代优秀文章的一部经典著作,曾经在历代文人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当时,李善曾在“文选学”的开山祖师、扬州人曹宪的指导下,为《文选》作了详细的注解 , 而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等人,就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支持这个观点。李商隐在其诗文中曾经多次提到曹植“感甄”的情节,有“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之句。不过 , 用李商隐的诗作证,不太靠谱。因为他老人家写的诗,好是好,就是一千多年来,很少有人明白他到底想说啥。现代学者郭沫若在《论曹植》中说:“子建(曹植)对比自己大十岁的嫂子曾经发生过爱慕之情,大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他认为魏晋时期,男女关系比较浪漫,曹植对自己美丽的嫂子产生爱慕之情并不奇怪。还有人分析认为,甄氏被杀以及曹植兄弟,叔侄关系紧张等,其原因就是由于曹植与甄氏的这段情感纠葛。也有人说,所谓的“长寄心于君王”中的君王不是指曹丕,而是指曹植。是甄氏对曹植表达心迹之语,而不是曹植向曹丕寄托忠臣之心。第二种是“寄心帝王”之说李善的“为甄氏而作”的说法,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哗然。
曹植爱上了他的嫂子,这不是“不忠不义”的违逆之举吗?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一。自然就有许多人为曹植辩护,否认《洛神赋》是为感甄而作。唐宋明清的一些文人学者认为,甄氏本是曹丕的妃子,小叔子爱慕嫂子,臣子暗恋国母,这是大逆不道不成体统的事情,曹植断不会如此去做。因而必须辩伪正本,对“为甄氏而作”之说,口诛笔伐。
他们为此提出非感甄之作的诸多理由,为曹植辩护。认为《洛神赋》实乃“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是“长寄心于君王”,是向曹丕表达自己的忠君之情,以求得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写作这篇赋时,曹植正处于政治苦闷之中。此赋借人神恋爱的悲剧,来抒发对君王的一腔衷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借洛神之口说出曹植的心声。第三种说法是为亡妻崔氏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