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中山装,据说是华侨张方成在日本活动时设计的服装草图。广州的库存服装批发市场有商贸城、庆丰服装批发城、靳东服装批发城、广宇服装城等。这个问题,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在广州已经九年了。广州有很多批发市场,有大有小,从高端到低端,从内销到外贸,高端的应有尽有。先从火车站的那些说起吧。湛西、红棉这些男女装,大多是从国外带回来的。有的是直接从原版本发展而来,有的是结合原版本,有的是在原版本的基础上修改而来。有的是原创风格,版本出来。产品将在广州、福建、江西等加工基地生产。这些衣服有一部分会直接由专业厂家生产,运回广州批发市场仓库。
中山服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中山装据说是孙中山先生活动日本期间,委托华侨张方诚设计出来的服装草图。1916年上海一个裁缝王才运按图做出来的。还有一说是孙中山任广州革命军大元帅时,感觉西装和段褂长衫都不能表现当代中国人的奋发精神。请了个裁缝黄隆生,一同设计缝制出了第一套中山装,也有说是源于日本高校的学生装。中山装从二十世纪初诞生,款式一直不断变化,由繁到简!30年代基本定型,50年代定型为立翻领,后背无缝无开衩,上下共四个口袋,前襟纽扣五枚,袖口纽扣三枚。
1四个兜代表礼义廉耻,2前襟五枚纽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检察,五权分立。3左右袖口各三个纽扣,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理念平等自由博爱。4后背无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5衣领定为立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理念。民国时期曾一度成为政府职员正式服装,春秋两季灰色,冬季藏青色。
分礼服和便服,所用面料不同,其实后来的中山装颜色很丰富,常见的蓝色灰色黑色,白色,还有驼色灰绿色米黄色等。南方地区偏爱浅色,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可以选择不同场合。中山装的诞生,结束了几千年袍服的局面,代表着服装平等化观念的出现,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一场革命,具有民族特点,曾一度被公认为国服。
黄埔军服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北洋军阀时期的各地方军服学习日本为多,比如电视剧少帅里身着奉军军服的张学良,去海城参观日本关东军秋操时,如果不是帽徽明显不同,几与日军混淆。虽然关内的直系皖系及其他军阀的军服大多为灰蓝色,但样式和标识佩挂仍然仿自日本,显著的特征是立领竖章。段祺瑞和石原菀尔孙中山在筹建黄埔军校时,为了建立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也为了区别旧军阀队伍,在军服设计上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它是由一战时期的英式弗伦奇军便服修改而来,并以此为基础演变成后来的中山装,标志是将立领改成翻领,将上衣四个口袋外置,同时对细节设计的理念给出了诠释1上装的四个外置口袋代表四维礼义廉耻这也是后来蒋介石经常挂在嘴边的。
2上装前襟的五粒钮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内袋代表孙中山提倡的五权宪法理论,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事实上,后来国民政府的各院也是按照这个理论设置的。北洋军服上装3左右两个袖口分别有三粒钮扣,代表着孙中山首倡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和民生也同时意喻共和的三大理念平等自由和博爱。
4上装后背不再有开缝,代表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5军服没有标识和军衔,代表着革命军的官兵平等。6上装衣领为翻领但可以紧系封闭,代表着严谨的治国理念。* 用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取代北洋军的五色徽。黄埔军服上装因此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员,在军校开学之初,一律着此灰蓝色军服,戴童子军式的大檐帽帽檐比旧式较高,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和教导团团长的王柏龄秉承孙中山的设计理念,成为军服的具体定型和采购者,1938年撰文回忆了黄埔军服的出炉过程。
这个王柏龄原本是孙中山和蒋介石非常信任的人。他是黄埔军校的第二把手。可惜他嫖了,赌了,却没有培养个人美德。他经常呆在广州而不是黄埔。蒋校长急得找不到人,很尴尬。黄埔总教导员何逐渐得到重用,最终成为黄埔系的二号人物。王柏龄指出,黄埔军装的设计和制作需要三个要素,即庄重正式、战斗方便、经济实用。所以纪律纽扣外口袋上的纽扣数量和军装的颜色都做了细化,比如战斗中用外口袋装更多的东西,用七颗纽扣来弥补中国人比日本人高。但由于黄埔初建时条件艰苦,未能完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