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如果要从这个角度看时尚风格,60年代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时尚风格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还处于私有化时代。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是富人,城市里的资本家(四大家族),农村里的地主富农。他们手握工农业生产资料,张口就活,广大劳动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艺界被资本控制了,话语权在他们手里。因此,电视剧反映了上层资本家和企业主等富人的生活。
我国六七十年代的三农是什么样的?
那是一个破私立公,兴无灭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候。那是一个农业学大寨,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为幸福生活打基础的时候。那是一个官民一致,干部参加劳动,同甘共苦,风清气正,无坑蒙,无拐骗,有人情,有亲情,互相关爱的时侯。那是一个开山填湖,修水库,挖渠道,修泵站,造良田,重科研,出良种(高产水稻,高产小麦…)创奇迹的时候。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正能量,没有一半点消极的精神污染。公社有广播站,每家每户都安有广播,每天早上,中午及晚上,有三次对全社社员广播,可以听全国新闻,公社领导的讲话,结束后就是文艺节目,放好听的歌曲,还有戏曲,比如京剧,越剧,黄梅戏,广播剧,后来样板戏为主,我有很多样板戏段子就是广播里面学到的,在干活时或休息时还向大家随便享上几句,迎得阵阵掌声。
公社有电影放影队,基本上一月轮上一回,一般都在打谷场上放影,等大家吃过晚饭去观看,有小孩子的早就去占好了位置,没占位的只有站在后面或坡坎上,但大家觉得很开心,很热闹。第二天在干活时,少不了对昨晚电影进行回味,有不少人争当着主讲,好不热闹。在公社的领导下,各个生产大队由团支部组建了一支文娱宣传队,队员由各个生产队出,把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吸收进来,一般抽晚上进行排练,农闲时白天排练。
为什么影视剧里三四十年代的人,穿戴要比六七十年代的人时尚?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还是私有化时代,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的是有钱人,在城市中是资本家(四大家族),在农村中是地主富农,他们掌握着工业农业的生产资料,过着饭来张口衣来张手的生活,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艺界是受资本操控的,话语权掌握在他们手中,所以影视剧反映的是上层资本家企业主等富裕人的生活,没有表现出广大劳动人民的状况。
六七十年代的人为什么普遍都爱戴帽子?
六七十年代的人喜欢戴帽子,主要是一种时尚。同样,现在的人不喜欢戴帽子也是一种时尚。做为过来人,对上世纪六七十年的事,我还是记忆犹新并深有感触。六六年下半年文革刚开始,红卫兵都戴军帽。所以戴草绿色军帽成为了一种时髦。其实哪有那么多军帽。多数都仿军帽。只要是草绿色的帽子,大家都抢购。不仅男生戴,女生也喜欢戴。
那时谁如果能戴一顶真正的军帽,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所以社会上就出现了一种抢别人军帽的现象。那时我在读初中,学校组织我们到市里看电影,班上有几个戴军帽的同学总是很招风。每次都会因为军帽被抢而打架。甚至是打群架。有一次是全班几十人与另一个学校的几十人打群架。两个学校的人因为抢军帽而结下了梁子。一见面就打。
六七十年代,农村家里最值钱的是什么东西?
他一到晚上生产队记完工分回家后,就拧开收音机听新闻与天气预报了,常常国际歌这支结束曲响起了才睡。他躺下时,身上散发出一股劣质的烟草味,呛得跟他睡的我,有些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耳畔便久久回荡着天气预报的声音,什么\
那时候我家最值钱的应该就是收音机了。我父亲是70年代中期买的收音机,也就是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我记得那些年,我们附近的几个县也学上高县金江公社的刘,一个陈永贵式的农村女生产队长,带领社员们艰苦奋斗。我的父亲住在山沟里,他可能买了一台收音机来听新闻和天气预报。那时候收音机的作用不大,但是很时尚。这可能是我土里土气的父亲做过的最时髦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