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旗袍的原型来自满族服饰和汉族服饰。旗袍到底是汉服还是满族服饰,其实只要理清出处就好了。只有汉族是清朝统治的重点对象,所有的税捐都由汉族缴纳。汉族庞大的人口使得清朝对禅宗非常忌惮,八旗绿营主要是防范汉族。后来的300多年里,在清朝的统治下,满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不断与汉族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大家是怎么看待满族和清朝?
什么鞑子,满清误中国300年,明亡之后无中国都是90年代的喷子和愤青思想,如景延广,孙有10万横磨剑一般,其实万历神宗飒均皇帝资本主义萌芽很薄弱的,满族是重要少数民族,奠定了今天疆土版图,虽然最后连关税自主权都没有,片面最惠国等,但谁敢说领土无用,离开西部资源东部能玩转吗,大国是政治的宠儿是不会灭亡的灭亡一个大国的代价难以想象,崇祯末年只有400万平方公里的关内汉地18省,革命党都觉得不划算,所以五族共和,耳汉人农耕王朝除了一段时间的强汉盛唐保有西域外,只有北宋那么大,失去战略缓冲西安北京都会成为前线,上演现代版的天子守国门,新疆西藏内蒙都是满清带来的,没看见朱英宗兵败瓦喇被俘,除了朱棣蓝玉五征北元,分裂狗日本狗希望天朝越小越好,那个改朝换代没有杀戮,朱元璋也有客家人填湖南,董卓李郭之乱到赤壁人口只剩500万东汉百分之一,扬州十日的史可法御将无能作用很小,忠臣误国,嘉定三屠也不是凶将多铎干的,是原大顺后宏光江北四镇的高杰的手下李成栋干的,南明是汉人腐朽极端表现,南明明朝腐朽反动统治继续,兴明讨掳吴是促进民族融合英雄,为什么要骂吴三桂,江阴81日也是阎应元城明遇为了自己出名,什么80日戴发效忠,他们已经投降过一次,喽益,误吉,乌拉辉发哈达叶赫,明朝没有什么值得怀念,否则不会逼死崇祯,遍地李自成,看看李自成追赃助饷和八大王张献忠屠蜀,。
当代满族和汉族的民族习俗习惯等是否越来越趋近?
满族只是语言融合相对彻底,除了北京的满族文化人和东北偏僻满族自治地区存在极少数还会说满语的人,基本上从语言学意义上而言满族跟汉族没什么区别。但是,族群意识上满族还是存在比较强烈的自我认知,尤其涉及清朝定位问题,满族基本等同于清粉,这跟一般汉族是有较大差异的。融合的标志最明显的是通婚率,六普的数据显示各少数民族中和汉族通婚率前几名的如下赫哲族与汉族通婚率77.60%俄罗斯族与汉族通婚率74.04%高山族与汉族通婚率71.78%鄂伦春族与汉族通婚率65.62%锡伯族与汉族通婚率58.11%畲族与汉族通婚率49.9%满族与汉族通婚率41.94%满族仅在第七位,从融合程度算肯定不是最高的,通婚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有族群意识,像俄罗斯族本身是外来的,基本上和汉族没有太多历史纠葛,在地化比较彻底,而且城市化率高,属于真正融合程度高的,像赫哲族鄂伦春族通婚率很高,但本身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形态比较孤立,跟汉族通婚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语言改变,习俗保持完整,还是存在民族文化特色的。
清朝只有汉人和满人留辫子吗?新疆和西藏等地的人为什么不留辫子?
易服剃发本不是大清初衷,要说易服剃发就必须说一个人,他就是易服剃发的始作俑者---孙之懈。孙之獬1591—1647,字龙拂,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其为人阴险,心术不正。为官不久就投靠阉党魏忠贤。天启七年,孙为顺天乡试正考官,阉党工部尚书崔呈秀之子为白丁,孙之獬受崔呈秀之托,录取其子为举人。
孙对千岁和他的同伴非常满意,以为他会一步一步地得到提升。没想到天启是因为太性的死和颜党的覆灭。当崇祯皇帝下令销毁颜逆编撰的《三朝要诀》时,孙之獬坚持臭名昭著的《三朝要诀》不能销毁,他在东亭里努力做到坚不可摧。然后痛哭流涕,里应外合,因此被关进逆案,在明朝得不到重用。他怀恨在心,做官发财的心不灭。正好乱世,国家易主,满清趁中原内乱,攻入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