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批发部这一主体成为主流渠道。老一辈的人会回忆起那个年代,乡镇上、城市中每个批发部门店中,仓库里都堆积着大量的货物。而且都是厂家整车发货。每个城市的批发市场上,每个批发部都兜售着不同的品牌。就拿曾经红极一时的方便面而言,A批发部批发熊毅武,那么B批发部就批发小保姆。一般情况下,不会两种都卖。这就是代理商的前身——批发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意识能力增强,厂家品牌之间从互不干扰的扩大销售渐变成激烈的市场抢夺。毕竟消费人口就这么一点,你的卖的越多,我的就卖的越少。批发商的定点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厂家品牌的市场需要。大约在2002年前后,各大品牌纷纷开始招募代理商。按行政区域划分,每个行政区域招募唯一代理商。全面代理品牌在当地的销售工作。
代理商需要有仓库车辆和业务人员,不需要门面,具体工作就是每天出去找到自己产品的销售门店进行推广和促进销售。属于“行商”。代理商是厂家生产产品之后的全权销售代理,是第一销售商。厂家不负责具体销售,自己的销售部只负责 规划战略和管理发展代理商。厂家出货只对应代理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划分呢?还是因为市场发展的需要。
批发商时代,一个批发市场里一个厂家只对接一个批发商。最关键的就是维护价格的稳定。这点非常非常重要,是重中之重。如果一个批发市场有两个批发部对接同一厂家,那么他们两个势必存在竞争关系,为了竞争就会打价格战。使得品牌的货源成为市场价格战的炮灰。价格战毁坏销售者的利润,使得销售者不愿再推销这种产品。那么厂家的产品就会慢慢从市场上消失。
同理,一个行政区域也只能有一个代理商。目的就是价格稳定。价格稳定就是利润的稳定,利润的稳定保障代理商们能够存活,从而为品牌工作。中国幅员辽阔,厂家对应代理商的价格是统一的,代理商对应零售和商超的价格也基本一致(厂家指导价格)。那么看到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瓶555ml的可乐,从大雪纷飞的东北到炽热的海南岛,都是3元一瓶。
现在可以讲解题主的问题了,你觉得厂家会给零售商批发部商超发货吗??这是赤裸裸的扰乱市场。赚你钱事小,扰乱了市场价格那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凡是市场上热销的品牌产品都会对此行为有严格的规定,杜绝价格的紊乱。如果有厂家人员私自发货,那罪过可是不小的。货发到哪里,就会对哪里的代理商造成价格打击,使得代理商受损。
从厂里拿货做供应商,能盈利吗?需要多少资金?如何推广?
这个还这不好说,现在死掉的贸易公司也是一片一片的。从工厂拿货,看似价格会低一些,会有价格上的优势,但很多情况下,这只是理论上的正确。在营销课上有这样一句话,叫“终端为王”。现在是一个商品过剩的时代,市场的决定权更多的把握在直接与消费者对接的这个环节,我们叫它“终端”。谁掌握消费者谁就是老大。假如你掌握着终端,那不用去做贸易商,厂家自然会找你,让你帮忙卖货,各种优惠条件也会给到你。
甚至你可以先拿货,卖出去之后再给厂家结款,这样你的成本就会降低很多。假如你对终端的把控能力一般,找的供货厂家也没什么知名度,这个做起来就会很困难。即使厂家在价格上给你一定的优惠,能弥补你在市场上投入就非常不错了。假如你同样对终端把控能力一般,但找到的供货厂家知名度很高,靠着厂家的品牌效应,做市场会容易一点点,但这时的厂家话语权会超过你。
你没有终端的把控能力,今天商家找你合作,明天也可以找其它人合作,你的可替代性比较强。你很多时候,被迫配合厂家。说到投入的资金和产品关系特别大。假如是做快消品类的,讲的是快进快出,保证正常的回款很重要。给终端供应的快消品,多数属于赊销,有的还不按时结账,要做好货款积压,无法回款的准备。至少要考虑每月销售额一半被积压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