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说老祖宗聪明呢,就想到了这个好办法。一般情况下,男人不太会愿意随便割掉了命根子,去从事这个工作的。尽管周围都是美女,但只能看不能用,更是悲催的事。因此,给宦官们的待遇都比较好,还允许他们与宫女们结对过家家,一般称作对食。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就是相互陪着吃饭。至于睡觉的事,纯粹就是睡觉了,也整不出啥名堂来。
宦官仅仅是负责宫廷杂务,不得干预朝政。但在内宫混久了,这群人精力过剩,既不能生儿育女,也不需要养家糊口,自然就多事了。特别是遇到小皇帝的时候,太后喜欢干政,不适合出头露面,就依仗宦官们通风报信。一来二去,就掌控了大权。这些是宦官们从事这个工种的基本情况。但宦官称作太监,那是唐朝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让宦官充任太监、少监。
只有地位较高的宦官才称作太监。而且并不是只有被阉割的人才称作太监,如巡、元官署称其主官为大监,这个”大“就是”太“,这与宦官毫无瓜葛。唐太宗时规定,宦官最高为三品,数额也有限制;唐中宗时,被授予七品以上的宦官多达千人,县太爷一般才是七品,这可比十年寒窗弄个县太爷要轻松得多。安史之乱后,有的宦官甚至被封为王爵,位列三公。
到了明朝,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但主官以下的宦官,则没有太监之名。明朝宫廷外有外三监,分别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如国子监设置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职,主官就不称太监或大监。钦天监的主管称作主薄,设监副辅佐,有时主官直接称作钦天监,也不叫太监。因此,这些事务也不是全部由宦官担任。
在明朝时期,只有内十二监,全部事务都由宦官管理。所谓的监就是相当于具体的政府部门及职责,只有总领事才称作提督太监,太监位居四品。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的权势日益膨胀,人们才把宦官都尊称为太监,太监就成了宦官的专有名词。宦官们听了倒很高兴,可把一个好端端的名字搞臭了,以后除了宦官,再也没人愿意被称作太监了哈。
出嫁女,能回娘家过除夕吗?
我远嫁,有一年过年前回娘家,在娘家过年(只有我和孩子),年30晚上我妈要我去别人家睡,说娘家会不吉利,我虽然心里特别难受,但是还是去邻居家睡,十几年过去了,她们一家家不像家,嫂子离了,我哥、侄子在外打工长年不回,家里就她自己一个人,靠我寄点钱给她吃饭,我现在很庆幸当初没在她们家过30。所以女孩们出嫁了,最好还是别在娘家过年30,万一她们一家倒霉了会赖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