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了:大致的进价(发现进价绝对是可以压在3~4块钱的区间,可能还有更低,取决于量);质量(4.5元十卷和4.5元3包),两种类型的质量是完全不同的,质即品质,贵的当然好一些;量即数量,数量多的不一定就便宜;这里面就发现坑了:4.5十卷乃至12卷的,卷数是对了,但是多大卷就成了一个端倪。最终经过对比,把那些沽名钓誉的品牌全部去掉,农村嘛,基本都是认识的,谁谁谁的亲戚,所以对信用而言非常重要,其小圈子化的舆论传播速度甚至超过互联网。
那些4.5元12卷的,基本就是没几格就用完了,给人一种被占便宜、不诚信的感觉。3. 市调把这些做完了之后,还不能去进货,还是要市调一番,毕竟上面只是排除,也比较主观。所以,再次花了200从那些软件上进了一批筛选后的品牌纸巾。让二姨拉倒村里去卖,看看哪种品牌受欢迎,也小成本试错,看看这个项目能不能操作。
非常快的就销售一空,再次强调农村是小圈子文化,舆论传播很快,拉家常式的谈话就可以很好的获取信息,得到一些实际反馈。最终确定哪种数量、哪种质量、哪种价格最适合当地销售。4. 进货得知市场需求之后,马上就到阿里巴巴里面进货了,基于前面的骚操作,知道应该怎么压价,用已知信息去找合适的进货商家(很多不是自己生产的店),这就看自己的谈话技巧了,按下不表。
进货必须要估好周期,虽然是快销,但我们不是开店做这事,谁都不想压货对吧。这时就体现出了二姨的性别优势,因为她是农村老妇女,各个村都认识点人,所以她把周边几个村的销售周期给规划好了,再按批量进货,蹬着一个三轮车就定期到各村口去卖了。但体力原因,太远的村落我就不让她去了,没必要赠两个零花钱还让家里人担心是吧。
自己是做尾货服装的,货都是亲手把关,质量好、价格也不高,为何就是销售不出去?
纯粹卖尾货,现在是死路一条。。。因为现在的销售模式变了。怎么变的?老牛谈谈个人心得。这尾货,老牛2000年以前就接触过,当时确实好卖。老牛当时也赶过集,摆过地摊。差的时候,一天卖3,5千,好的时候,卖过1万多。。。在2000年至2013年之间,这尾货生意属于黄金岁月。但是,很多情况也在发生悄悄改变。出现很多大户,大户收货,只要带品牌,基本上齐收。
卖得完呢?肯定有死版。但基本上卖掉2/3,就不赔钱。。。13年后,网购盛行,房价飞涨。很多厂家将网络当成库存货销售主渠道。线下大批商家由于价格透明,也近半参与到尾货市场。很多三四线城市,集贸市场,几乎均成为尾货市场。什么以纯,海澜之家,包括一些乱七八糟的牌子,卖多少钱的都有,10元,20元,50元。渐渐正品没人要了。
。。尾货的利润高不高呢?不高,多在30%左右。为什么不高?因为多是滞销品,且拿货量大,多无法补货,常常码数不全,必须快进快出。卖到最后,赔钱卖也正常。。。这两年,经济不好。许多卖尾货的,由于量放不出来,各种成本居高不下。有近半人反而做亏了,不干了。我有一个朋友,去年夏天季尾,还剩8000件短袖,成本做出来是50一80元,压下来,后来统统10元处理给尾货商。
尾货商卖多少钱呢?20至30元,但到今年还没售完。算了一笔帐,也赔了。。。尾货也有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是谁?首先是山寨厂家。举一例,你是10元收的成本50元旧款,山寨厂家是10元生产的新款,谁好卖?另外,顾客信你这尾货是成本50,而你卖20元吗?99%顾客不相信,没人听你解释,也没那时间。。。这样,造成一种什么后果?本来收尾货是走量的,现在量和卖正品没有区别,卖不了几件。
。。还有几个地方暂时能放出量。一,集贸市场,但你这货必须是价位超低的,不能超过30,主要卖老头老太太。二,品牌专卖店,如波斯登,原价1k的现厂家赔钱50给你,你卖100。三,网络,厂家花巨额推广费进行秒杀,或交给网红直播,这些网红均是煽情高手。好货这些网红也卖不了,必须是赔钱的,多是厂家赔一半,价格几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