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干谒?就是有所企图或为了某种目的而求见显达的人,语出《北史•郦道元传》“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已”。李白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十五岁开始就从事干谒活动了,可惜的是许久没有成效;二十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了增长见识,又何尝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好前途?730年,他30岁,在安陆,春天时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一边因谗谤上书自白,一边是列举自己诸多的优点,希望得到举荐。
干谒诗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是古代文人为了推销自己而写的诗。咱们来看李白的第一封自荐信:“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白窃慕高义,已经十年”,然后又说自己“轻财好施、存交重义、养高忘机、富有才情”,你能想象出这讨好谦卑的文字出于李白之手吗?就算这样,也没被搭理。还有比这更厉害的:734年,李白过襄阳拜见荆州长史韩朝宗,写《与韩荆州书》,开篇就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吹捧和求助。735年,作《明堂赋》献于唐玄宗,“臣白美颂,恭惟述焉”,“遵先轨以继作兮,扬列圣之耿光。虽暂劳目永固兮,始圣谟于我皇”,“于是元元澹澹然,不知所在,若群云从龙,众水奔海,此真所谓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后又作《大猎赋》,为皇帝歌风颂德。
遗憾的是,依然没受到重视。他还分别在730年和732年两次上钟南山求见玉真公主(唐玄宗御妹,和玄宗关系非常好,在唐玄宗面前能说得上话),并写下《玉真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和《玉真仙人词》,“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极尽谄媚。但是时不利白,依然无疾而终,李白只能依旧借酒消愁。李白还求见过张说,宰相不见他,他就走曲线和宰相的儿子张垍交往;又结识卫尉张卿,拜见时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的贺知章,虽然贺知章对李白大加赞赏,并由此把李白“谪仙人”的名号叫开,但是李白并未因此入仕。
你看千古名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材”,不能是只“用”来喝酒吟诗吧?不然,他喝着酒吟着诗,又何来“与君同销万古愁”呢?这“愁”是什么?豪放里难掩悲凉,狂放中仍存感伤。再看另一佳作《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表面上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又何尝不是抒发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还有《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否又暗喻对前途有信心?之后,终于在742年,在他的朋友元丹丘的努力下,玉真公主看到了他的诗;加上道士朋友做过翰林供奉的吴筠还有贺知章的共同举荐,唐玄宗下诏令其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