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合肥3个月了、发现堵车的更本原因有如下几条、1、大部分路口监控摄像头是假的、2、道路限速60确有很多就40迈50迈的龟速行驶、高架限80、就龟速60、3、乱停车现象严重、4、道路标示不清楚,很多还看不懂,导致到路口不知如何走,如一环路很多这种问题,5、道路标线非常误导人,如临泉路和胜利路交口,路口50米还是直行线,到路口了确实拐弯线,导致很多司机变道拥堵,6、随意变道加塞太多,素质有待提高、7、路面都是协管、交警几乎看不到。
中科大当年南迁为什么没有成功落户河南南阳,而是到了安徽合肥?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国内外局势紧张。根据形势需要,中央决定进行“战备疏散”。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 ,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十三所农林地矿油水电等工科院校迁出北京,外迁至河北、陕西等地,称之“京校外迁”。
改革开放后,这13所高校,一部分在北京复校,如中国农业大学;一部分两地办学,原址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另一个办学实体,如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还有一部分在地方扎根,原北京研究生部并入或组建其他高校(中科大除外),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外迁意向目的地为河南。
九月下旬,中科大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疏散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河南组带有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领导的亲笔信。因为带有刘西尧同志的亲笔信,他们受到了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组长建议他们去南阳地区看看,从谈话中他们就感觉到了,河南省的领导对中科大落户河南不大积极。选址组在南阳周边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南阳地区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湖北组的工作也不顺利。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刘西尧专函河南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最终,中科大被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要去了安徽。 后来,中科大多次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省一直极力挽留,就没有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