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吏升官后原来的官服如何处理?
旧官服自己留着就行了。先说官服的制作。官服作为官员的制式服装,按照道理来说,应该由朝廷“赏赐”才行。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还“命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可是,每个人的身材是不一样的。于是,就需要提前“量体裁衣”。朝廷让“织造府”这样的机构提前派人测量身材。只要做一次衣服,就有身材数据了。之后再有升迁,需要衣服,直接领取就行了。
当然,对于那些来不及测量身材的新晋官员,也不用着急。因为,古人也有“身份证”。古人参加考试的时候,都有“印结”,用来验证身份。上面对本人的身材(身高、肥瘦)和样貌有简单描述。所以,朝廷也是知道他的大概身材的,可以提前准备好衣服。虽然不能说百分百合适,但是,也不至于差太多。再说清朝官服的事。清朝官员的衣服大都由官员自己找裁缝制作,朝廷只发给衣料、装饰物和相应品级的“补子”。
官员拿着这些东西,自己找裁缝“量体裁衣”。这里的“补子”是百分之百不能改动的,任何私人不得制作“补子”。其他的,都可以自己发挥。有钱的官员,自己用上好的绸缎做官服。没钱的,就是朝廷发的布料;有破损的话,就要自己买布料重新修补了---打补丁。总之,富裕地区的官服,用料都要好很多。所以,官员升迁以后,旧官服自己留着就行了。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卒代表什么?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卒代表着剧组里的道具师找到了什么样的道具,因为历史上清军士兵衣服上的字样是有严格规定的,不会这么简单。在很多电视剧里我们都常会看到清军士兵衣服胸口有个圆形的图案,里面有兵,勇,卒这样的字。但是实际上清军衣服胸口的图案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是圆形,更重要的是这个图案正式名字叫补子,其中的文字有固定的格式,必须写明这个士兵属于那个部队等信息。
所谓有图有真相,我们先看一张典型的补子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张图中写了“礼字右营中哨六队亲兵”这几个字,这样一看到就知道这个士兵属于哪个部队的。而这一张照片里也是同样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士兵胸口没有圆形的图案,不过也一样有字,写着“沙面捷字营亲兵”,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这是是驻守沙面的部队。上面两张都是比较传统的清军号衣,后来随着防军、练军的出现,清军的服装有了一些变动,出现了类似西式的短上衣,下面则穿着长裤,而胸口的字也变小了,照片上看不大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