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驾驶舱是有空调的,很容易获得。最早的螺旋桨式战斗机,飞行中带厕所袋或抗荷服,可以解决大小便问题。战斗机因为油箱容积小,在空中停留时间短,所以飞行员的排便基本可以很快解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空中加油技术的普及,现代战斗机都配备了相应的航电火控和雷达系统,基本可以全天候作战。因此,飞行员在出发前总是穿着标准的尿袋或特殊的内衣来解决排便问题。
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在执飞行任务时,在空中要穿保暖服装吗?
对于二战及之前没有密封增压座舱甚至是敞开式座舱的低速飞机(低速是相对现代战斗机而言,)来说,在需要执行飞行任务时必须穿上保暖的服装,因为一旦需要飞到中高空,气温降低会非常严重,而三四百公里甚至更低的巡航速度就不要琢磨什么气动加热效应,虽然二战多数飞机会提供座舱供暖,但是通过从发动机引入废热加热座舱的供暖系统有时也不是那么可靠,一旦座舱加热失灵,即使穿着厚厚的飞行夹克手套围巾裹得像头熊,也难免冻成狗。
二战飞机虽然已经有座舱加热,但加热能力经常不是那么可靠,飞行员在高空有时还是不免冻成狗但是进入喷气时代之后,飞机飞的更高更快,座舱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高空高寒缺氧只是一个方面,高速飞行尤其是中低空高速飞行时的气动加热会带来座舱严重升温,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态,再靠飞行员穿着厚厚的飞行服去扛那简直就是谋杀,所以,需要基于密封增压座舱的座舱环境综合控制系统对座舱温度,气压进行调节,将座舱温度,气压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对于装备了密封增压座舱和座舱环境综合调节系统的现代战斗机来说,飞行员身上臃肿的保暖飞行服就不那么重要了,飞行服的功能性也转向了提高飞行员抗过载能力的抗荷服(抗荷服的原理是外高过载的情况下给飞行员下肢加压,避免血液过度流向下肢造成脑缺血导致黑视乃至昏厥,抗荷也就是抗过载负荷的意思,那些说什么抗荷服是抗电荷或者保温的都可以去死了),或者维持飞行员在超高空气压过低(加压座舱和外界压力差是有极限的)或座舱爆发失压状态下正常呼吸能力的代偿服。
现代战斗机飞行员基本不会再穿那种臃肿的保暖飞行服,当然,有的现代飞行服会提供电热功能之类内环境调节功能,不过那一般是为了突发情况或者超出极端环境下保命用的,在正常飞行任务中是不会使用的。现代战斗机座舱面临的不仅仅是高空低温缺氧,还要面对高速下气动升温带来的座舱温度过高,可谓冰火九重天,单靠飞行员穿衣服来调节简直是谋杀现代飞行员通常执行任务会穿戴抗荷服(裤),但是飞行服通常就随地面季节了。
战斗机驾驶室内有冷气嘛?
战斗机驾驶舱当然有冷气,而且很容易获取。别忘了,战斗机在高空飞行时,飞行员已经需要的不是冷气了,他们会被冻得瑟瑟发抖。一座珠穆朗玛峰也才海拔8848米,而一架SU-27战机的实用升限是18000米。也就是说,苏27飞行员哪怕只飞个1万米,那也是在远超珠峰的海拔上活动。珠峰登山队员都里三层外三层裹成大包子了,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可想而知绝不温暖。
所以,飞行员飞起来以后还要冷气干嘛?他们最需要的是暖气,飞得越高的越需要送温暖活动。你看早期那些开敞篷机的飞行员,一个个大皮袄子套着,皮手套戴着,穿着就像过冬一样,小脸还冻得煞白,他们飞得还没珠峰高呢。后来有了密封座舱和电加热系统,环境算是好了一点,但飞行员仍然需要穿个皮夹克之类的东西上天。毕竟热点没关系,抹把汗就行了,冷了可是要手抖的,你吃鸡的时候是愿意没空调还是愿意鼠标不灵?再后来,人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飞行员终于可以穿着轻薄的衣服在天上骚包了。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做一个基于空气循环的制冷系统,通过热能转化为功来降低空气的焓水平。人们通过布雷顿循环喷气发动机制造了一种热交换装置。空气在循环机的ACM处被加压,并被送到热交换器以释放热量。然后,它们在涡轮处被释放和压缩,产生膨胀,形成冷空气,送入驾驶舱,满足冷却、通风和空气增压的要求。加热也是一样的套路,只是ACM此时会引入发动机的热量,而不是简单的引入冷空气,热空气会和冷空气调和,获得一个合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