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欧洲历史上既有皇帝也有国王,所以直接由君主代替。从地理位置和个人角度来说,教皇在欧洲的影响力并不是绝对的。欧洲历史上只有管道祭土,绝对没有罗勒二世祭土和缪尔祭土。如果放在其他地方,比如8世纪中叶的拜占庭帝国,罗马教会摆脱了拜占庭皇帝的控制。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也被称为王国,教皇的影响力会受到限制,尤其是拜占庭皇帝和罗马教会之间的相互对抗。
在欧洲,教皇与皇帝,谁的权力更大?
这个问题太大了,简单说一下吧。二者权力孰大孰小,分时间,也分人。由于欧洲历史上既有皇帝又有国王,所以就直接用君主代替二者。从时间上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开启的中世纪是教皇权力最大的时期,欧洲不少君主但不是全部的加冕都需要经教皇之手。一旦世俗君主不服从于教皇,教皇就会以开除教籍拉动其他国家讨伐等方式逼迫世俗君主就范。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就是卡诺莎之辱,堂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向一个鞋匠之家出身的教皇忏悔了三天三夜才得到一个吻。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中世纪逐渐落下帷幕,基督教和教皇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教皇地位大不如前。比如拿破仑加冕时,拒绝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而且直接把皇冠夺了过来自己亲手戴上。
从地域和人上说,教皇在欧洲的影响力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丕平献土卡诺莎之辱都表明那个时候教皇的教权绝对是高于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这些国家的君权的,所以矮子丕平亨利四世才买教皇的账。但是,要是放在其他地方,比如拜占庭帝国8世纪中期罗马教会就摆脱了拜占庭皇帝的控制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也有人叫王国,教皇的影响力就很有限了,尤其是拜占庭皇帝和罗马教会的互怼互掐简直不要太多。
拜占庭信仰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会是对立的,拜占庭皇帝自然也不需要罗马教皇认可。保加利亚的沙皇头衔则是把拜占庭帝国揍了一顿,拜占庭人承认的,也和罗马教皇没关系。所以欧洲历史上只有丕平献土,绝没有什么巴西尔二世献土萨穆伊尔献土。现在欧洲也有教皇,还有君主。君主作为国家象征,虽然统而不治但影响力仍然在教皇作为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也可以通过宗教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些天主教国家的天主教徒。
元史记载元朝皇帝也是穿龙袍的,那为什么元朝皇帝的画像都是穿蒙古服装的呢?
有关历史的文字都是后人撰写的,读时要分辨有真的也有饰修过的。画像比文字较具可信性,因为有流传真像!中国历史宋亡元启,蒙古人以统治者君临中国,蒙皇身穿他老家传统蒙古服式不奇怪,穿汉服才奇怪。元朝90年间,当中若有蒙皇穿上中国宋朝的汉皇独尊的黄色龙袍,若有也是出於对几十万侵略者统治逾亿汉民的怀柔政策考量。
为了归纳融入华夏历史正统一脈相承论,为曾亡国润饰-汉化也。是出於政治考量吧!?正视历史真相,不亢不卑,不必娇饰。举3例 : 例1-清末上海曾沦为列强瓜分各有租界。法国将军霞飞Raphael在法租界闸门上宣示: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霞飞路后被改名 淮海路。例2-法国与英国战爭百年,互有胜败。法国有一大片土地近英伦海峽,曾为英人占领统治过,沿用英文名不列颠区Bretagne,法国人沒有民族情绪而克意改名 光复区。
欧洲紫色尊贵,有的是黄袍尊贵,但史料皇帝也穿黑色,你怎么认为?
紫色尊贵的主要原因是染料问题。有些染料如靛蓝本身的色牢度就很高,不用固色,有些颜色本身的色牢度不高,就需要使用固色剂进行固色。有些颜色不易着色,则需要染色助剂进行助染。骨螺紫来自一种叫做染料骨螺的海螺,这种海螺f分布在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在中国南海也有出产。它的腮下有一个腺体能够分泌出一种透明的粘液,这些粘液被光照和氧化后会呈现一种鲜艳的紫色,而且颜色经久稳定。
一般来说,为了获得0.02g的染料,需要从25万只染料骨螺中提取。为了获得这种珍贵的染料,地中海沿岸的渔民大量捕捞染料骨螺,导致骨螺稀缺,进而导致染料稀缺。古代所提倡的色彩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生产力越丰富,审美就越花哨复杂。看看法国的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当然,审美累了,就会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