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刻意发起的国服保留计划不可能长久。只有依靠文明的发展,民族服饰也随之发展才是唯一的传承。服装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销离不开文明的融入。这种发展变化是渐进的、相对稳定的,但在某些历史大变革时期,又具有突变的特点。
古代女子的内衣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在许多影视剧中,女子在出嫁之时,母亲要在嫁妆箱子底下放入春宫图与亵裤内衣。当然,大部分影视剧中的描写有一些夸张,但也不是无中生有,有非常微妙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代女子养在闺中,秉持男女大防,授受不亲的原则,风俗保守,别说性观念与意识,就是交际应酬都会受到限制。对于男子的规范要求则要少一些,不少科考士人在烟花之地寻花问柳,倒也会增长经验与见闻,比女子经验丰富多了。
如果严格按照古代婚礼的流程,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道程序。而且,出嫁之前新娘由长兄抱上轿,进轿坐定后,女子的臀部不可随便移动,这是平安稳当的寓意。根据一些笔记野史的记载,为了防止意外三急,一些新娘就会穿开裆裤。说起来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内衣史的范畴。 裤子的出现很晚,而且被看作胡服,华夏女子一般是不穿裤子的,而是身穿套裙长裳袍服,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有些上层女性穿裤子,凸显出身体的曲线,还遭到很大的非议。
在古代女性的套裙后面,一般会穿着亵裤,也叫小裤,就是内裤或底裤。而且,古代的内裤,裤腿比较长。由于内裤在古人眼里是一种比较猥琐和轻慢的衣服,当然绝对不可轻易让他人看到,不像是现代社会可以光天化日在外面晾晒内衣。 除了亵裤,女性的还有抹胸肚兜衣,也是外衣后面的内衬衣服,在设计理念下,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形式上往往有单有夹。
因为女子整个胸腹全被掩住,也被称之为抹肚,既可以保暖,也可以里面穿,一举两得。抹胸在设计上,一般要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唐代的女性就很常用。内衣也有阶层分化,老百姓多用棉制品土布,贵族人家多用丝质品,上面有各种刺绣花卉,十分精美。古代男女成亲,一般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都没有见过面,也没有系统的性教育,盖头揭开神秘面纱背后的容貌才会看到。
所谓洞房花烛夜,很多男女很尴尬,不仅没有经验,可能还需要对照春宫图来实施男女之事。 这个时候,提前准备的亵裤功能就发挥了,我们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在洞房之夜,女子一般都是比较腼腆害羞的,如果突然之间在丈夫面前赤裸,还是比较尴尬的,相当难为情。毕竟,这个丈夫和陌生人没有大的区别。这种内衣作为一个过渡,而不是现代社会的情趣用品,对女性来说是很好的心理抚慰,作为缓冲地带,避免了第一次的神经紧张。
中国民族服饰的发展史?
谢邀中国民族服饰可分为汉族服饰和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各自的民族性,区域特点明显,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种发展变化,是渐进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某些历史大变革时期,却具有突变性的特点。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骑射时,改变了服饰。满清入主中原后的旗人服饰,都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改变。汉族的服饰称为汉服,又称华服。
主要特点为:交领,右衽,束腰,外形表现为宽袍大袖,给人洒脱飘逸的感觉。而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则分为三大类。一是色彩明显,以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为主,视觉冲击力十足。如土家族,苗族。二是以浅色为主,表现出优雅恬淡的特性。如朝鲜族,傣族。三是崇尚黑色和蓝色,常以此为服饰的主色调,显的庄重朴实。如壮族,仡佬族。
我们民族服装该如何传承?
服装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销离不开文明的融入。在世界文明不断融合与封闭的现状下,各民族的服饰也随着自身文明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同时,服饰的变化也承载着各民族的自我认同程度,文明的变迁与融合也带来了服饰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平衡变化。所以,由少数人发起的刻意的国服保留计划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依靠文明的发展,民族服饰的发展才是唯一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