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款底妆品的主要保养成分虽然相同、都能打造水感微雾光,但是依据质地、上妆方法,妆感还是有些不同。例如水粉底非常轻盈、清透,所以水感部份表现更好;而气垫粉凝霜则是搭配智慧3D弹力粉扑上妆,超服贴的柔焦效果,打造美惨了的微雾感,所以底妆叠擦时很简单,以水粉底打底、需要更佳柔焦的部分,如毛孔、纹路等处则按压上气垫,这样的上妆手法,能让水感微雾光也很有层次。
如何看护肤品中是否含有酒精?
一般来说现在的护肤品里主要是卸妆水可能会含酒精,其他的护肤品如:洗面奶、面霜是明令禁含酒精成分的。现在的护肤品都是全程分标注,有酒精的话它一定会列出来。当然你也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看是否含有酒精成分:拿起瓶子狠狠摇,摇完之后看泡泡,如果很多很细又很快消失,说明其中含酒精。或者用棉签沾湿再用打火机打火,看是否能够点燃。
你怎么看那些网红爆款护肤品?
现在已经能理性看待了,并且对那些好用上天的文案还能慢慢解读出吹的比例有多少。刚开始接触护肤那会,因为没有实际接触过多少护肤品,小时候都是用的妈妈买的宝宝霜,到了大学自己有钱的时候,对护肤品的印象就停留在了广告上。到现在还比较有印象的比如刘亦菲那时候代言的卡尼尔,可伶可俐说去草莓鼻的洁面乳(超级大坑货来的),还有就是玉兰油那个号称一片含有11杯牛奶精华的面膜,广告上的女生第二天要见男友,敷一片简直白了两个度。
那会我还比较黑,对广告夸张的手法并不懂,当时觉得电视上看到的就是事实,简直太年轻了啊啊啊。所以到了大学有钱但是又很紧巴巴能支配的数额很少的时候,对网上各种别人去护肤品的说法都深信不疑,当时兴起国货风,我用不到几十块钱买了一大波回来试,还各种问别人我变白没有,简直不忍直视,现在回头想想,觉得自己当时怎么那么二啊,防晒也不懂,用的产品美白成分也没有,能白才有鬼了呢。
慢慢地用得多了,看到效果了,做的功课多了,也知道护肤品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奇,也开始明白有些皮肤问题护肤品是解决不了的,护肤品最关键的字在于护,保护和预防。想明白这些关键点之后,就能理性一些的看待护肤品了,注重肤感和成分,多看一下具体肤色的改善,多坚持。现在看到各种突然出现的爆款也会很心动的啊,特别是刚好看到特别适合自己的,比如说黑头困扰着的我,比如说两颊的晒斑,比如说暗沉啥的,但每次看到价格和品牌都会让我冷静不少,通常突然出现的爆款品牌名气都不太大,很多甚至完全没听过,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便宜。
有时候想想,大牌独立研究室都没做出来,网上爆款吹的效果和医美都有一拼,甚至比医美还好,就觉得自己瞬间心如止水了。然后就是先查成分品牌产地再坐等,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你就会发现,啊,慢慢的扒皮贴就会出来了,各种真实使用的效果也会更多,然后好坏参半地看,多看点,然后就能从这些真实的评论看出是不是真的是自己需求的,适合自己的。
刚刚怀孕,护肤品化妆品那些能继续使用吗?
要看情况一般来说正规化妆品护肤品不会进入血液,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有带重金属的的不合格产品,就千万不要用了。如果比较仔细,可以换掉一些孕妇慎用的产品,推荐一个APP,叫美丽修行,只要报备过成份的,都可以查到,如果查不到,不建议用哦!来看两个例子!倩碧的黄油就可以放心用后的精华,如果特别担心就可以调整一下珀莱雅如果担心也可以调整希望对你有帮助!喜欢关注!。
先水后乳还是先乳后水,正确的护肤顺序是怎样的?
先科普一下日常护肤品的正确使用顺序: 日间护肤:化妆水——眼霜——精华——乳液/面霜——隔离——防晒——粉底液夜间护肤:化妆水——眼霜——精华——晚霜当然,这个顺序只是针对大多数护肤品,有少数护肤品因为功效不同,在使用手法上也不按套路出牌。比如现在很火爆的Albion健康水、渗透乳,和黛珂的紫苏水、牛油果乳液,都不是遵循先水后乳的顺序,而是先乳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