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出现比古筝早了一些年代。二、古琴:国之乐,正气之声据《史记·乐书》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舜作五弦琴,用来歌唱《南风》的乐章,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并将此赏赐给有德行的诸侯,以赞赏他们为国为民之功绩,以弘扬国之正气。
古琴称为“国乐之父”,其声深沉庄严、淳淳不浮,古人视为国之乐,正气之声,高雅之代表。正音振国扶民,淫乐损害民生。人的气质有顺、逆两方面。如听到和接受奸邪、淫晦之声,就有逆气产生,而造成恶果;如听到正义之声,顺气产生,而形成善果。所以居上位之君子,约束性情,和顺心态,以造就自己的美善德行情操。持“顺”、“正”原则,以美善发声,再以琴瑟和之,用箫管伴奏,使音色像天空一样清明。
古琴就是一种沉稳不浮,舒发人之正义之情的乐器。三、古筝:民族之乐,强力表现力,悦耳之声,民众之爱。古筝在战国时盛行于秦地,主要在陕西、甘肃一带流行。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而宏大,音质淳厚而优雅,悠扬悦耳,演奏技巧多变,表现力强而丰富。其音使人陶醉,让人心情激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古筝伴随着中国悠久文化,在广博的黄土地上流传至今。
四、古琴悦己,古筝娱人古琴自古被崇赏为国之乐,又排名“琴棋书画”之首。在古代被认为是一个地位崇高之乐器,为国弘扬正气,为文人雅士抒发情怀而用。其音含蓄而有内涵。在文人雅士作为自我感情舒发而弹时,其中所含情感包含于弹者之心,他人听之,理解自然困难。这就是为何出现“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知音难觅之说,待子期一走,伯牙一曲祭子期之伤悲之曲则让众人误为美乐而鼓掌称赞,进而造成这位知音难觅的伯牙摔琴谢子期。
古琴之悦己,曲中内涵颇深,知音确实是难寻。古筝为民族之乐,其乐悠扬悦耳,表现力丰富多彩。欲抑欲扬、或悲或喜皆合民意,更接大众之气,让大众易于接受。自然是娱人之乐,娱人之声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人好唱红歌,有人爱听民歌;有人好高雅之曲,有人喜通俗之声;有人乐管弦,有人好鼓乐喧天。所以,古琴与古筝之乐,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不同乐声,有不同的人众,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为什么民国时期有那么多才子,文学大家。现在社会怎么很少有了?
想当年,你站在县政府大门旁边听着一个戴瓜皮小帽老先生在摇头晃脑地念读着一篇告示,听完了,你也是稀里糊涂的走了,因为你也只是听得半懂不懂。那时候在大街上拦下一百个人,起码有九十个人不识字,剩下十个识字的又有五个念不顺溜这一通榜文,因为那时候的榜文没有标点符号,哪里该逗,哪里该句自己去断,老辈人说的识文断字就是这个意思。
民国初年几万万同胞又有几人读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看看现如今的诗词大会,成语大会你就会知道现在十多岁的娃娃里面有多少通家。一句话,如果按民国的大师标准来评定今天的中青年人,那么民国人口十万分之一的大师比例放到今天必须是百人必有一大师。孰多孰少,一比便知。顺便说一句:大师跟白菜萝卜一样,多了就不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