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就凑热闹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原本想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按现在话说法是个楞头青,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毫而书。
阎都督脸一下挂不住,但也不好阻止,便拂衣而起,转入帐后,便命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卷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洪都(今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可谓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感人和传奇的故事。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唐高宗对王勃的才情评价也决定了他人生的一波三折和英年早逝。王勃十六岁入仕,是初唐时期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唐高宗见其撰《乾元殿颂》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之后,王勃原本想写一篇《斗鸡赋》为沛王助兴,结果此文传到皇帝那里,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便将其逐出长安。
再后来,当唐高宗读到《滕王阁序》时,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唐高宗的"四叹之语"虽然有遗憾,但对王勃的才华,特别是对《滕王阁序》的肯定和褒扬是发自内心的。
三、从《滕王阁序》独特的艺术手法中体味其无穷的文学价值一是整体感知,其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谋篇布局,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和“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和“序”二字来写。
由此看来全文文思缜密,层层扣题。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脉络清楚;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步步递进。全文充分发挥了骈文的特点,融对偶、声韵、用典于一炉,表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二是纵向比较,其文催人奋进。要论才情,曹子建‘’才高八斗‘’为世人所公认。
一篇《洛神赋》如晧月临空,令众星黯然失色。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纵辞章华美,如临仙境,但说的只是个人哀怨,并无多少积极意义。《滕王阁序》却是大开大合,积极而向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欧越‘’,开篇就将人带入一个宽阔的世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将人带入一个美妙童话般的江南水乡。
面对个人荣辱,‘’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老当益壮,宁舍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处处透露着一个有志青年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阳光态度。如果说在艺术上《滕王阁序》与《洛神赋》不相上下,那么在思想意义上却是前者遥遥领先。
每读《滕王阁序》,总能给人勇气和力量,让人奋进和开拓。三是立志高远,其文精彩不断。《滕王阁序》全文仅773个字却包含了40个成语,其中有29个成语为其独创,可谓是我国古代创造成语数量最多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还用了24个人物典故,如果不熟悉其中的典故,很难从中领悟到文中的真谛。王勃的一生历经重重磨难与波折,虽然在这其中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但对大唐和自己却始终充满着信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便是他一生的抱负和信仰。
结语总之,《滕王阁序》是集诗文于一体的千古名篇,是一位二十多岁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即兴一挥而就的不朽之序。他通过此文借景生情,由人追思,情景交融,诗文相连,把远近、虚实、叙议、古今融会贯通,把成语与典故用到极至。正所谓滕王生命难百年,滕王阁却历千年,而阁序必会千古。王勃命虽只有二十六载,但其名和此序不朽,也早已融入中华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