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口径只有210mm,炮管实际是线膛和滑膛拼接起来的,但就算放到今天也是火炮技术的极致。克虏伯的这些巨炮简直成为了德国的战争名片,以至于卓别林拍摄《大独裁者》时都借用了他们的形象,对军国主义进行无情的嘲讽。一战德国的战败对克虏伯是个巨大的打击,它们的工厂被协约国拆了,鲁尔工业区被划给了法国占领,甚至还爆发了工人起义(那年代克虏伯的工人权益其实是全世界最好的),凡尔赛条约将克虏伯的火炮产量卡到年产4门,他们不得不寻求制造钢铁零件、婴儿用品甚至假牙来生存。
所幸列强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人也没有被打服气,克虏伯最终还是随着条约的松动而活了过来。二战时的克虏伯已经达到了另一个高度,火炮只是它军工产业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克虏伯炮覆盖了德国军事火炮技术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熟悉的“沙恩霍斯特”战巡,它的主炮采用的就是SK C/34型28厘米主炮,具体尺寸283mm的克虏伯炮,虽然在口径上小于英国战巡“胡德号”那样的15英寸380mm炮,但胜在射程超强,拥有40930米的射程,优于胡德的29729米。
且全炮重量超轻,胡德主炮重7032公斤,沙恩霍斯特的280炮仅2835公斤。末日的沙恩霍斯特与英国舰队打了另一场惨烈的“俾斯麦式”追逐战,近距离怼上约克公爵战列舰,挨了上百炮和17条鱼雷才沉。希特勒上台后,克虏伯公司仿佛找到了知音,以军火巨头的身份陪着元首一起疯,他们的“卡尔”、“多拉”、“古斯塔夫”巨炮构成了二战的一道风景线。
卡尔臼炮,口径600mm,全炮重124吨,炮弹重1.25吨,它虽然慢,却是一台能以10km/h移动的自行火炮,后期的540mm改型能打到10.4千米。一炮一栋楼。克虏伯二战最疯狂的事情就是制造了800mm的列车炮“古斯塔夫”(1号炮)和“多拉”(2号炮),它们能轰到47公里外,一颗普通炮弹就重4.81吨,如果发射混凝土破坏弹,则弹重7.1吨,射程被缩到38公里。
维持这门巨炮需要1700多个军事工程人员,指挥官军衔少将,每门炮造价700万帝国马克。克虏伯还为这门炮专门准备了112吨的龙门吊,“古斯塔夫”本来被计划用于对付马奇诺防线,但没有机会。后来它被拿去对付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接连对要塞的堡垒群进行了轰炸,7炮摧毁了莫洛托夫堡垒(Fort Molotov),9炮炸平了白崖(White Cliff),5炮平掉了西伯利亚堡垒(Fort Siberia),几天后又5炮抹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堡垒(Fort Maxim Gorky l)。
在这些连续的轰炸中,它的膛线磨损严重,直到最后也没有修复。有记录射击48发,期间还发射了多少次不详,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没赶上,最后的轰炸记录是华沙。而同胞“多拉”更悲剧,一炮未放就被扔了。坦克装甲方面克虏伯也是霸道无双的,如凶残的虎式坦克,它的威力有赖于那门源于Flak 18 L/56技术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
虎王的88毫米Kwk43L/71主炮也出自Flak 41 L/71高炮,它们统统都是克虏伯公司的产品,二战杀伤力最大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几乎都出自克虏伯。克虏伯做的最后的疯狂是参与了“鼠式坦克”的研发,其实他们很早就在进行相关研究,设计出了一堆车型,如“猛犸”,但最后仍然败给了保时捷博士的设计。但V2号“鼠式”的炮塔和主副火炮仍然是克虏伯设计的,采用了128毫米 KwK44 L/55炮,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鼠式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