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服装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服装造型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第二,随着等级制度的加强,服装配饰逐渐成为等级的标志。服装作为文明的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保暖和减少伤害的实用功能,转变为表达审美和地位的功能。
自秦以后中国古代官员的服装以及配饰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秦朝以来,首先就是汉朝,汉承秦制,官员服装上也多是如此。汉朝官员服装面料多重锦绣,绣纹多为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织锦多为几何菱纹和文字纹。但较秦朝相比,汉朝出现了舆服制度,服装上的等级差别已经十分明显,冠服开始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也成为区分官阶的标识。接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
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朝初,魏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并以紫维绿三色为九品官员服饰的区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到了隋唐时期,服饰上无论是衣料还是衣式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官员多穿长袍,戴幞头。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宋代,官员服饰面料以罗为主,有七种不同花色。官服颜色沿袭唐朝,三品以上官员服紫,五品以上官员服朱,七品以上官员服绿,九品以上官员服青。官服的服式大致为大袖长袍,首服冠帽等是平翅乌纱帽。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以区别官品。同时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被称为方心曲领。
元代,因为两官制,则参考蒙汉服制,对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的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慎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官员为便于马上驰骋,多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即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签子帽。明朝,官员需要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作补褂。补褂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绣成的方形图,称为补子。
补子的图案,文官为鸟类,武官为兽类。清朝官员服装基本承明朝,但配帽上,高级官员帽顶后面还拖着一束孔雀翎毛,称为翔。翎上的圆圈状花纹叫眼,于是又以眼的多少显示等级。因此,清朝官员服饰也被称为衣冠禽兽。服装出现变化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生产力的进步,促使服装形制不断发展更新,二是随着等级制度的加强,服装配饰逐渐成为了区分等级的标识。
古代女性服装的变迁?
服装,从最初的保暖减少伤害的实用作用,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文明的象征,转向了表现审美和身份地位的作用。在原始社会时,衣服是男女通用的,都是把毛皮披在身上,类似现在的无袖裙子,或者系于下腹。夏商周时期,女性的衣服有了巨大的进步,一般是上衣下裳,或者是襦裤深衣下裳配套。周朝时,讲究冠服制度,此时的衣服穿着已经有等级意识了,如贵族用丝颜色多艳丽等等。
到了春秋战国,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称作深衣。这成为了汉服的基本款。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成三角形,绕身在背后系扎。当然,不同的国家也不同的流行色彩和独特的样式。秦朝时,基本沿袭深衣的基本样式。汉朝时,女性服饰样式增多。上衣下裳样式,下裳出现了裙的形状,之前多是两块分开的布。深衣也有了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之分。
直裾深衣相对直线条,更加简洁宽松,衣裾在身前。曲裾深衣比较贴身紧窄,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衣襟的缠绕层数增加。出现了新的衣服款式襦裙和袍。襦裙是短上衣加长裙组成。袍是上下连裁的样式。汉朝的服饰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后世许多款式的基本样式。而汉朝的服饰,受大一统的形势影响,有庄严气质,也有民族交融的印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使人们在恐惧中崇尚清谈和玄学。这个特点体现在服装上,就是袖子越来越宽,给人一种优雅感。不过床垫裙还是基本款。隋唐时期,随着盛世的出现,女性服饰典雅华丽。主要类型有衬衫、裙子、短袖、半臂。典型的服装是露臂长袖长裙。另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女性穿男装或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