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从刺绣稿中选了一张照片后,把照片发给了太妃糖,结果太妃糖在宫里炸了。当时太妃景宜和太妃段康之间发生了争执,他们都想找一个自己亲近的人做皇后,也都想做真正说了算的后宫主母。溥仪看哪个女生好,用铅笔在照片上画了个圈。明代凤冠是女王被授予布朗庙会称号时佩戴的高贵饰品。
中国末代皇后原本圈定是文绣,为何婉容成了皇后?
谢谢邀请。溥仪选皇后的时候,最先圈定的是文绣,为何最终婉容变成了皇后,文绣只是屈尊为妃呢,产生这样的结果可并不是仅仅因为文绣的颜值不如婉容,还有皇宫中其他封建势力斗争的因素,这件事说来话长了,今天我给大家好好聊聊吧。1922年,已经满16岁的溥仪开始大婚了,虽然当时大清已经灭亡,溥仪已经退位,然而当时还居住在紫禁城的溥仪仍然是很多人眼里的皇帝,当溥仪公布选妃的意愿后,消息立刻在当时的满蒙王公贵族以及上层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于是宫里宫外都开始张罗给溥仪选妃子。
虽然溥仪已经退位,然而大清朝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更改,因此即使很多权贵想嫁女儿给溥仪,也遭到拒绝,皇帝只能娶满蒙女子,这点是不能更改的。清朝的选秀大家看电视剧的时候可能看到过很多,大概就是所有待选的秀女站在一排,由皇帝来当面挑选,挑中的当面记个记号,一种是递玉如意给中意的姑娘,还有一种是把一个荷包系在姑娘的扣子上。
而到了溥仪选妃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把人家闺女摆成一溜挑来挑去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而且考虑到动荡的时局以及眼前紫禁城的环境,大臣们和内务府都认为,再用过去旧制度选妃显然不合适。所以经过宫中太妃和其他皇族重臣们的商议,决定将秀女入宫在殿前待选改成递交照片来逐一让溥仪来挑选。溥仪看着哪位姑娘好,就用铅笔画个圈圈在照片上面。
当时并没有美颜相机,照相技术也不发达,因此照片送到溥仪面前的时候,溥仪是一脸茫然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曾经写过,在溥仪看来,这些大家闺秀都是一个样子,都穿着旗袍,都是满族贵族女子,而且都有个像纸糊的桶子一样的身段,脸部很小,实在分不出丑俊来,如果一定要挑一个,也只能比一下谁身上穿的旗袍花色更好看特别些。
溥仪看着一张照片上的女孩子身上旗袍的花样挺有特色,于是不加思索的在上面用铅笔画了一个圈圈,而这次选定的就是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文绣选秀时候的照片溥仪选完以后,照片被送到了太妃们那里,结果太妃们的宫里炸锅了,当时的敬懿太妃和端康太妃发生了争执,她们各自想找和自己亲近的人当皇后,也想成为后宫真正说的算的女主人。
敬懿太妃喜欢文绣,自然欣然同意,而在宫里更说了算的端康太妃却脸色大变。端康太妃一百个不乐意,理由就是文绣家境贫寒,长相不好看。端康太妃继续告诉溥仪,文绣的父亲端恭过早去世,只有一个母亲带着文绣三姐妹生活,日子过得非常紧巴。而且文绣一家租房住在花市的一个小胡同里的两间矮房子里面,成天给邻居做些挑花和缝补的活儿度日,贫寒无比,丝毫没有大家闺秀的气派,长得也不好,实在不能当皇后,因此非得让溥仪重新选。
端康太妃一百个不待见文绣,之所以让溥仪重新选,其实真实原因并不是因为文绣长相不好看和家境贫寒,更多的是因为端康太妃收了婉容父亲的银子和贿赂,因此端康太妃力荐溥仪重新选婉容为皇后。这位端康太妃大力推荐的郭布罗婉容和溥仪同岁,都是1906年出生,出身于满洲上三旗的满洲正白旗,父亲是内务府大臣荣源,母亲是皇族格格,祖上曾经为大清屡立奇功,家境殷实,而且婉容本人长相貌美端庄,才艺俱佳,确实有母仪天下的风范。
婉容摄溥仪受不了太妃段康的反复说教和长辈父母的普遍权威,只能暂时妥协,听取了太妃段康的意见,重新选择了婉容。溥仪看到婉容的照片,细看之下真的觉得婉容的容貌更加艳丽,于是重新将婉容定义为宫中皇后,然后结婚了。综上所述,当时的溥仪只能选择婉容做皇后,同样被圈出来的绣工又不方便再嫁,只能入宫做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