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鲜卑起于鲜卑山”“乌桓初时聚居于乌桓山”。由此看来,许多山名与少数民族部落名称有很大的关系。枸杞的种种传说唐代润州有个开元寺,寺里有一口井,井旁长有很多枸杞,高的有一、二丈,其根盘结粗壮,寺里人饮此井水,人人面色红润,至八十而头不白、齿不掉。唐代诗人刘禹锡游览润州开元寺时,听罢老和尚讲述枸杞井泉的神奇作用后,作诗一首:《枸杞井》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诗中的“仙人杖”实指枸杞茎,民间传说枸杞茎是神仙的拐杖。道书中说,“千年枸杞,其根形如犬状者,方士称西王母杖”,白居易有“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夜吠声”的诗句。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早纲目》中记载,湖北麻城人刘松石,久服枸杞奇方"地仙丹",聪明异常,后官至兵部尚书,著有《保寿堂方》。
书中记录了一个有关枸杞功能的传说:古时候,有位神奇之士,名叫赤脚张,仙力无比,造化人世,后感于人间天寿苦短,遂传奇方给猗氏县一位老人,让他亲自服用体验,就按照赤脚张的方法连续服用,年过百岁沿能行走如飞。一百二十岁时,满头的白发脱落,又长出了一头黑发,牙齿脱落后再生,更是异常坚固,性欲旺盛,功能强劲。
因此慨然叹服道:此方性平,常服能除邪热,轻身明目,益寿延年,返老还童。遂传于后世,造福人间。究其处方:春采天精草--枸杞叶,夏摘长生草--枸杞花,秋收枸杞实--枸杞子,冬挖根皮--地骨皮,一并阴干,用无灰酒浸渍一夜,然后晒露四十九昼夜,取日精月华之气,待于为末,烧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日早晚各服一丸,细嚼慢咽,以百沸汤送下,故又名“不老丹”。
民间传说,有一书生体弱多病,到终南山寻仙求道,在山中转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正烦恼间,忽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年迈妇人,赶忙上前劝阻,并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那女子听了,嗬嗬笑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小儿媳妇。书生不信,转问那老妇,老妇答道:千真万确,她是我的婆婆,今年92岁了,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今年快五十了。
书生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遂追问缘由。那婆婆说: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健旺,头发也黑了,脸也光润了,看上去如三四十岁。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也都祛病延年。只有这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光不吃枸杞,连素菜也不大吃,成天鸡鸭鱼肉,吃出这一身毛病。书生听了这番言语,回到家里,多买枸杞服食,天长日久,百病消除,活到八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