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李白是一个“寂寞”的人,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能看出来,满腔的一腔热情却得不到重用,所以他还说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是说他自己也很寂寞,正因为这样他才说“但愿长醉不愿醒”。《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宋朝大批评家严羽赞扬这首诗说:“一结豪情,使人不能 句字 赏摘。
搞笑领域如何做到最好,什么样的作品更吸引眼球?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作为一个新踏入头条搞笑领域的创作者,希望我的观点能对你有所借鉴。你的问题包括了两个方面: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那我们就要先明确目标,然后才知道怎样到达。首先,解决什么样的作品更吸引眼球?每一个搞笑作品,包含三个要素:1.作品本身的创意,是否有很棒的包袱(梗)。所谓包袱,核心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最好的包袱,是由创作者和受众(观众或读者)一起完成的,也就是让受众“想了想然后笑出来”,有受众参与,才不会太直白,搞笑效果好。
举个例子:赵本山宋丹丹小品《奥运火炬手》里面,赵本山老师说喜欢潜水,宋丹丹讽刺他“潜多长时间,得看救生员啥时候捞他”,这个梗受众的理解过程是这样的,顺着“喜欢潜水”的思路,对潜水时间多长正常的理解是“10分钟?20分钟?”而宋丹丹老师的“得看救生员啥时候捞他”很出乎意料之外,和受众的理解就产生了戏剧性的冲突,受众自然会经过简短思考“为什么?”而后恍然大悟:“原来他老人家不会潜水啊”,“得看救生员啥时候捞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受众通过简短思考,参与了进来。同时,把赵本山的吹牛、宋丹丹的讽刺都表达了出来。2.作品本身有了好的包袱,还需要传神的演绎。也就是表演者的表演力,语气、节奏、表情、动作等等(对于纯文字段子,则提现在文字的措辞、句子的顺序节奏等)。好的表演力,会给段子的创意加分。举例说:电影《天下无贼》中范伟打劫那段的表演,情节集中要表现的就是两个字“笨贼”。
IQ卡,则是故事的梗,范伟不知IQ 是什么,这是体现“笨贼”主题的点,而范伟老师的结巴加大舌头,则进一步升华了“笨”的主题。客观而言,IQ 的梗并不很有戏剧冲突,而范伟的表演力却给这段剧情大大的加了分,让这一段表演大放异彩。3.形象包装,是另一个为段子包袱加分的手段。仍然以《天下无贼》火车上打劫一段为例:范伟老师的穿着,尤其是脑门顶个面具,格外增添了喜剧效果。
“包袱、表演力、包装”是好作品的三个要素,没有包袱,作品就没有了灵魂,显得空洞,但是好的表演力可以做一些弥补。如果一个作品即没有包袱,表演力又不到位,那就只有靠形象道具的包装,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奇装异服、装傻充愣、搞怪……从而沦为低俗。总结起来就是,好的作品要包含:作品本身有创意有包袱;表演者的表演力加分;形象、道具的包装到位。
三个元素层层加分,吸引眼球的作品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如何做到最好--观察、学习、练习、借鉴。·艺术来源于生活,保持一个创作者的敏感度,无论做什么,时刻去发现生活中日常接触的人和事物中的小点,随身带个小本子是个不错的办法,把观察到的素材随时记录下来,闲暇时经常翻看,思考、再加工。·表演力的提升,则要靠多向业内优秀的老师学习,多看他们的作品,对着镜子模仿、练习。
你对出过最好的对联是哪一个?自己十分得意,他人赞不绝口?
平时喜爱吟诗作对,比较认同主流意识,即对联须讲究格律对仗用典。对联是诗词之余,也是源远流长,古色古香,几千年来,脍炙人口之作,不可胜数。一幅好的对联,是思想性、艺术性,能高度统一和谐的,那些所谓的只讲“意境”,而无格律对仗的,根本就不是对联,充其量就是对句,有的对句都说不上。严格地说,真有损传统文化的精髓。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祖先遗传下来的美好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而不是去找理由和借口,不好好学习和努力传承。这里可能有个误区,有些流传下来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家之作,也是没有格律的,有对仗不严谨的。这就给某些人,开了个方便之门,认为可以不讲格律对仗,只要有意境就是好对联。其实,这里有几个原因:一,很多是奇句,绝句,根本就无法对,很少能对,有的勉强能对,必然影响艺术性。
如“妙人儿倪家少女”、“南人北相,室中小偷偷偷偷东西”、“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等等。这类奇句,能对好确实不易,有的勉强能对上,思想性艺术性都打了折扣。二,有的是在流传中,被误了,被修改了,而并非原句。三,本来就有对仗句、对偶句之分。隋唐以前,大量出现在诗文辞赋中的,大都属于对偶句,那时格律诗还没有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