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好友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歌唱,一直是永恒的主题。从《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到汉乐府民歌的《孔雀东南飞》,到唐诗中的《长恨歌》,再到元曲中的《西厢记》,明清小说中的《红楼梦》,歌颂纯洁爱情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延续不断。的确如您所言,文学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为了爱一个人,为了追求纯洁的爱情,可以不顾一切。
织女为了跟牛郎结成夫妻,可以不顾严厉的天条和王母娘娘的阻挠;刘兰芝和焦仲卿为了保护他们的爱情,可以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以死来诠释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贾宝玉为了林黛玉的病逝,可以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以此表达对黛玉痴心爱情的坚守。在文学家的笔下,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身份门第贫富等方面的差距,可以不顾亲人的重重阻挠,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这一方面说明了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自由恋爱婚姻的艰难,另一方面表达了文学家们“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的爱情理想。由于文学作品是作家艺术创造艺术加工的产品,所以,尽管有些人物形象有生活原型,有的故事情节有生活中的素材,但其中毕竟加入了作家虚构的成分,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
请问各位,“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格物致知”是明代文学家王阳明《心学》中总结出来最经典的精华语句。“格物致知”格什么物?这个问题早有论述,在这里重述也可。格什么“物”,这个“物”当然不是仅指某一物品或某一产品,如果指的是这样的物那是很有局限的,而是物理学科里面阐述的定义上的“物”,是非常广泛的“物”。“格物致知”所格的“物”就是,宇宙空间形成的万事万物。
宇宙空间就是天与地之间形成的世界,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再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的,发展的一切事物。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格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物”。“格物致知”所致的“知”,就是对事物本质发生变化的认知(良知)。事物总是在发生变化的,而且是有规律变化而变化,格就是看透事物的变化。
这个变化不仅是表面变化而是本质的变化。说全面一点就是,事与事,物与物,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等,互为发生对立,又互为统一的内在因素起决的变化,就是“知”物体本质变化。王阳明发明《大学》古本宗旨,是这样论述的“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同时还教导人们“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就是格物,并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