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空气中只要有水就会结冰大家都知道,当温度低于0度时,水就会结冰,如果气温降到零下70度,空气中只要有水分,就会在瞬间凝固。比如说人在外面走路,睫毛粘上呼出的热气,马上就会结冰,连眨眼睛都很困难。低温环境下,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的温度,代谢的速度会变快,需要更多的水分,不会轻易排出来,上厕所都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比如说在俄罗斯北部地区,有人去户外时,都会随手带一根棍子,在外面方便之后,还要用棍子将排泄物敲碎,也不敢吃东西喝水。第二,会发生失温零下70度,对于人类来说已经属于极限寒冷的气温,保暖措施做得不到位,人体的热量流失,已经超过了补给的热量,重要器官无法承受这么低的温度,得不到妥善地解决,最终有可能衰竭,威胁生命。
失温的情况,大多发生在无法预知的情况,对气温没有做出准确判断,保护措施不到位,从而引发失温。2021年5月,在甘肃省白银市某景区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由于当时天气并不怎么冷,选手们穿着短裤和短袖参加比赛,可是跑到了中途,突遇降雨大风的恶劣天气,气温急转直下,已经低于体感最低温度,21名参赛选手发生失温,最终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若是零下70度,不做好保护措施,失温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局面,对人类来说相当危险。第三,肌肉会发抖,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颤抖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就会感觉手指僵硬,拿东西都不太灵活,那是因为人体为了维持热量,血液要回流,血管收缩后肌肉就变得僵硬,尽量将身体蜷缩起来,不让热量散发出去,用这种方法来保温。当肌肉收缩以后,肌纤维之间摩擦就会产生阻力,这种阻力不仅影响灵活性,而且还会消耗一定的能量,长时间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当温度下降到一定的程度,身体就会不受控制,不由自主地颤抖,这是人的温度调节中枢接收到的信号,通过发抖这种运动来产热,防御低温带来的危害。第四,受冻部位会疼痛零下70度已经达到了非常寒冷的级别,露在外面的皮肤,会发生冻伤,通常就是红肿疼痛的反应。受冻部位由于血管收缩,表面的氧气和热量损失,带来的创伤会让人难以承受,温度越低,疼痛的感觉越强烈。
发生冻伤以后,即使去热的地方,短时间内也难以恢复。第五,代谢水平降低人每天都要吃东西,只有吸收营养,才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这样才能促进新的细胞生成。但是在低温环境下,吃进去的东西,没有那么容易吸收,代谢水平也会降低。零下70度的环境下,就算吃三碗米饭,可能还比不上正常温度下吃一个苹果的营养。有数据表明,温度每下降1度,人的代谢水平就会降低12%左右,能量的转换效果就没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