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压力下,新人会选择边工作边当学徒开始自己的美发生涯。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生活资本和实际操作经验后,就会开始选择去培训机构学习,一般是短期培训,主要是一些操作技能的培训。模仿几种发型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要一两个月,主要在从国外引进的美发基础理论讲解,比如沙宣标榜托尼盖,结合实际练习。
为什么做了美发的人都在喊后悔,是行业的问题?还是个人的问题?
谢邀,做为一个曾经的老发型师,我是这样看待这个行业的无论美丑,无论男女,无论贵贱,只要有头发你就得修理当然一辈子不剪头发的行为艺术者除外,毕竟是少数,姑且忽略不计,那么中国就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市场,这个行当广阔天地还是大有可为的。但问题是这个行业具有几个特殊性,容易限制规模化发展,是哪几个呢?我简单的归纳出了以下4条一是标准难以统一,只能统一部分标准。
比如卫生标准服务标准产品标准而审美,原材料头发,技艺这三项没有标准(部分基础技能除外),也不可能有标准。二是人才缺口大,我指的是人才缺口不是人员缺口。三是影响产品效果的变量多且不可控。四是尴尬的售后服务。标准不统一则不能复制,不能复制自然就难成规模。更何况很多店铺连能统一的标准环节都不统一,就更别提不能有标准的环节了。
为什么还会有不能统一标准的环节呢?请接着往下看,相信你看了会有更新的观点来反驳我。第一客户审美情趣不同,也就没有了统一的审美标准我们可以把发型制作看作是现场定制产品,同时这个产品还要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什么需求呢?变美的需求相信没有人是为了变丑,除非特殊行业比如演员或精神不正常,可是美又是没有标准的,就好比同样一件衣服,不会所有人都会认为美,审美观相近的人会做出相似评判,不同的人自然评价也不相同,因此客户审美情趣不同,也就没有了统一的审美标准。
试想一个没有统一评判标准的产品,又如何能统一生产制作标准呢?第二制作产品的原材料(头发)差异过大,统一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工业生产都有严格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和使用标准,要制作出品质相同的产品,除了制作工艺流程的标准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采购和使用特定的原材料,否则也没有办法制造出能通过标准检验的产品。
头发就是制作发型这个产品的原材料,而每个人的原材料头发原本的质感弹性粗细疏密流向,生长角度,边界形状等都各不相同。要使用这些各不相同的原材料制作出能通过同一标准检验的产品,这也是不现实的。例如同一个手艺人做同样一款发型,在两个发质不同的客户头上做出来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第三技艺不可标准化,否则就离死不远了技能也就是手艺,如果手艺可以标准化,那么还要人干什么呢?直接交由机器就好了。
比如卷杠,可以给机器设置什么发型如何分区分片,多粗的头发又施以多少牛顿的拉力,以什么角度拉出,卷至几圈为止,温度设置几度,时间多长云云可是这样真的好吗?姑且不说有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这颗头颅放心的交给机器,就这个标准制作出来的千篇一律,想必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可言。假如这些发型都被编号一或二输入了电脑程序,有一天你做了个新发型昂首走在街头,突然看到许多与你一样头顶着2号发型的俊男靓女,长得还都差不多,不知那时你会作何感想?手艺之所以为手艺,它离不开人灵巧的双手,而驱动双手的核心是人的大脑,大脑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会不断滋生新想法,革除或融合先前的经验,而这正是创造力,也是手艺不可被机器替代的核心价值。
不是人机,也不可能真正标准化。标准化的工艺容易让工匠失去个性,只能复制模仿。很难再有旺盛的生命力,最终都会落得被市场淘汰的悲惨结局。电影《天下无贼》里有一句台词李立书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美发行业就像久旱之地,需要人才的雨露滋养。每个行业都在说人才短缺。估计很少有行业像美发行业这样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