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贾樟柯的御用女演员赵涛的演技?
举一个例子,就像现在别人说田壮壮在《后来的我们》中演得特别好一样,其实不是田壮壮演技好,而是他气质好,他站在那儿,就像一个温暖而又沧桑的父亲。赵涛也是同理,她并非靠演技,而是气质。她既不是那种农民似的朴实,也非大都市的艳丽,她既不是一览无余,但也非脸上藏满故事。她面目平和,但在一笑之间,却又有点俏皮,甚至有些风情的意思。
说得简单一点,她有一种最平常的中国人的脸,但在细看之中,又能看到那些自觉不自觉的被隐藏的情绪,能看着那种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共同作用下的影子。 所以她特别符合贾樟柯电影的气质,那种沉默的,带着小镇烟尘的感觉,那种不事张扬的浪漫,不着痕迹的隐痛。比如在《站台》里,朴实却心气甚高的县城少女,比如《三峡好人》中,千里寻夫的护士。
“秦王”这个尊称在中国一共有多少个人使用过?
“秦王”不是尊称,而是一个爵位。中国历史上被封秦王的大概有70个吧!只多不少,最有名的就是秦王李世民和秦王嬴政了。按照历代王朝不成文的规矩(明朝是成文法),皇帝的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大统之外,其他的儿子都要封亲王之爵,给予土地和兵马,取的是拱卫皇室大统的效果,好像东周时代天下诸侯王拱卫周王室一样。我们知道,儒家自孔子起就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要“恢复周礼”。
孔子是“大圣至圣先师文宣王”嘛!徒子徒孙无数,历代朝政大权基本都在他们的手中,所以后世稍微像样点的王朝无不以效法“周礼”为荣为幌子,不约而同在分封王爵之时就把周王室当年诸侯国名称拿来恬不知耻地用了。以示自己的王朝遵循孔夫子教导恢复了古圣贤的“礼乐制度”。孔子算是做到了“其身正不令则行”,厉害!“素王”之称名至实归。
首先是西楚霸王项羽,他的政治制度设想的也是恢复周礼,他做天下共主,其他诸如刘邦英布田都张耳赵歇等有势力人士应该去做诸侯王拱卫他,然后就”天下太平“了。但项羽并没有封谁去做秦王。他之所以没有封谁去做秦王,乃是因为他要“断秦嗣”,干脆把秦地一份为四,分别封了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詹王董翳,是让秦王国永远灭亡的意思。
其他的诸如齐王、燕王、魏王、赵王、吴王、代王、韩王、九江王、辽东王等等,项羽封的可不少,取的就是恢复诸侯国拱卫天子之意。到刘邦,因为他自己就在秦地,也是要断秦王国嗣,所以也没有封秦王。但是刘邦也是封了很多王的,也多用了春秋诸侯国的名字作为王爵名称,诸如齐王、楚王、燕王、赵王、代王、魏王等等。虽然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