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通过高度的概括性将历史故事升华为艺术形式。这是人们对该剧内容的总体评价。剧中的服装、道具、人物都有固定的公式。现在回到正题,为什么剧中有的县官要穿绯红色的官袍?单就服装而言,现在流传的各种戏曲都是以明朝的服装为原型的。
戏剧中有的县官衣服是红袍,符不符合历史?
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这是人们对戏剧内容的总体评价。戏剧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通过高度的概括性将历史故事升华为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戏剧中的服装道具人物形象都是有固定程式的。单就服装来说,现今流传的各种戏曲都以明代的服饰为标准。在戏曲中,无论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还是三国时期的曹孟德,都是身穿明代的服饰出场表演。
自然,戏曲中的各级官吏也要身穿明代的官服粉墨登场。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为帝后,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规定了明朝官员官服的制式,大略如下:官服为圆领右开襟长袍,用纻丝或纱罗绢制成,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官袍服绯红色五品至七品青色八品至九品绿色未入流的杂职官袍服与八九品相同。官帽统一采用唐朝的乌纱帽,两侧加一尺二寸长的展角。
腰带依官品有别,一品系玉带二品系犀皮带三四品系装饰有金荔枝的腰带五品以下系普通黑皮腰带。同时,官服胸前后背须绣上正方形的补子。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鹡,八品绣鹂鸟,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虎,四品绣豹,五品绣熊,六品绣猊,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官靴统一为粉底皂靴。现在说回本题,为什么戏剧中有些县官穿绯红官袍呢?这是由于县官的官品而定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依据人口赋税的多少,将天下划为1171个县,县的长官统称为知县,官秩为正七品。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在首都地区设置宛平大兴二县,号称京县。京县知县官秩为正六品,由顺天府尹直接管辖。
皇帝上朝之日,顺天府尹带领宛平大兴二县知县随朝侍驾,立于京官之列。因为二县知县属于京官,所以永乐皇帝特旨允许他们穿戴绯红官袍。自古以来,天子脚下的官难当。虽然官秩品级高于京外之官,但时时处处会受到勋戚贵宦的掣肘。豫剧七品芝麻官中那位敢把权相严嵩拉下马,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强项知县,就是京官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中国古代的戏剧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萌芽于宋代,盛于元代,流布明清。它与楚辞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主要包括散曲杂剧两种艺术形式。散曲是兴起于元代的一种新兴诗歌艺术形式,既是当时文人咏志抒怀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又是人民群众喜见乐闻的崭新艺术形式,特别是它与音乐艺术结合,适于清唱,流传很广,元代作家多达200余人,流传至今的散曲作品有四千多首;杂剧正是由散曲中的套组成曲文,杂以宾白(对话独白)科介,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
其曲文则仍是诗歌。中国戏曲兴起,取代唐诗宋词成为一代文学,完全是由于它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所达到的成就,后来居上,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承认的结果。\r第一,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学的源泉是人民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往往都起源于民间,后经文人的改造加工成为雅文学。宋元时期是理学兴起的时代,更是世俗社会充分发展的时代,世俗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
戏剧就是这种世俗文化发展的产物,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小说硕果累累,戏曲百花齐放。元曲的美只有自然。作者大多不是著名学者,作品也没有西藏名山的意味,都是以自娱自乐的意图而止步。\r其次,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是独一无二的。宋诗是从诗歌中解放出来的艺术形式,而戏曲更加灵活生动,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在艺术表现上,戏曲继承了唐诗宋词的含蓄蕴藉,运用了比喻的优点,更突出地运用了直白描写的手法,使情感的思想喷涌而出,倾泻而下,不留残渣,把人的思想感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充分显示了感情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