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DM乙内酰脲这个DMDM乙内酰脲得好好说道说道。它属于甲醛释放体防腐剂,通过释放甲醛防腐,属于激进型防腐剂,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话不多说,直接上该产品实测结果:甲醛含量0.0731%,也就是731ppm。这个甲醛含量已经算是偏高了。检测报告截图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要求:产品中游离甲醛浓度高于 0.05%(500ppm) 时,必须在产品上标注“含甲醛”,而这款产品上也并没有进行标注。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截图有人问为什么不标注。如果产品上标注“含甲醛”,消费者还会去买吗?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大Bao SOD蜜的重金属(六项)、邻苯等进行了检测,这几项倒都是符合要求的。大Bao SOD蜜不贵,10块不到,检测费花掉大几百,而且还是在只做了这几个常规检测项目的情况下。但是不检测就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问题,只有实测才能探究真相。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约定和咱们“天天见”的大Bao,已经不是当年的大Bao了。不光配方进行了多次的变更,连整个公司和品牌都在 08 年被强生收购。一个披着国货色彩的美国货……现如今除了低价和国货情节还剩下什么呢?都说国货当自强,可结果呢?!有大Bao这样的遭遇的国货并不在少数,日化行业(甚至整个快消行业),你熟知的很多品牌如今的处境都和大Bao差不多凄惨。
丁家宜2011 年被法国香水巨头科蒂收购,3 年后全线停售丁家宜产品。国人花大价钱回购后,今安在?小护士小护士 03 年被欧莱雅收购,如今市场上再难见到小护士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卡尼尔”。美即(欧莱雅收购);丸美(LV 基金入股);中华牙膏(联合利华控股);......等等等等很多外国企业收购国货品牌,不是为了更好得发展产品,而是整死他们,消灭对手,这是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段。
日化品(包括快消品)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外国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手段,降维打击国货品牌,而国货品牌本身也不算很争气。我们都知道品牌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品牌的打造靠的不是朝三暮四的短视;不是不断妥协的成本;也不是不是因循守旧的思维。靠的是长久的坚持;靠的是对品质的精益求精;靠的是研发和创新的大力投入。
几百的化妆品和大宝的区别很大吗?
只用大宝的人是不知道大牌护肤品的使用感受的,习惯了大牌护肤品的人也不会选择大宝用,因为实在接受不了大宝浮于皮肤表面的单一保湿功能!海鲜市场上活蹦乱跳的海蟹和死掉的还缺胳膊少腿的海蟹肯定不是一个价格,口感都不一样!化妆品里面的溶剂、柔润剂、乳化剂、防腐剂、表面剂等一样的概率可能相当大,至于合成的还是天然提取的就另当别论了,在每个产品配方中的比例也不尽相同。
渗透保湿、美白、抗氧化、抗衰老等功效型成分类型和添加量才是护肤品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大宝相比大牌护肤品,笼统来说主要差在使用感和效果上!也就是基础配方技术,也可以说是皮肤渗透效果。大宝SOD蜜仅限于皮肤表层的保湿作用,皮肤渗透比黛珂差太远,无法渗透进入皮肤底层,就不可能被皮肤吸收,更谈何其他功效了!护肤品皮肤表层保湿成分基本差不多,在皮肤渗透的其他功效上区别会很大,即便不是大宝,大牌基础保湿产品和美白产品、抗氧化产品之间也有很大区别。
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皮肤底子差的双胞胎,生活环境生活作息一致,一个长期使用大宝SOD蜜,一个尝试使用SK-II面霜,最后皮肤状态肯定不一样,因为有Pitera这种可以将大宝SOD蜜种的各种廉价保湿原料甩出十八条街的活性成分。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成分就是最主要的不同,品牌之间的技术差别就是这些不同!至于价格差距,抛除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设计、包装成本、宣传成本、渠道成本等与产品功效无关的成本,大牌护肤品研发成本和原料成本都远高于大宝,价格当然高于大宝,至于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大伙儿可以理解为品牌“我就卖这价格!”的任性。
二胎的宝妈们,你们是怎样让大宝接受二宝的?
要让大宝接受二宝,我认为就是护大不护小。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宝更需要爱,只有大宝得到了爱,才会发自内心的爱护谦让二宝。二宝出生后,大宝需要慢慢过渡才能习惯。这个过渡期内,一定要遵守这个原则,这样才能让大宝更顺利更快的接受二宝。护大不护小的核心是给于老大更大的关爱和爱护,如果大宝和二宝有冲突的,原则上应该是优先满足大宝的需求。
护大不护小是一种柔性原则,并没有需要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更多的是要强化父母心中的一种意识,提醒父母要给大宝更多的关注。最后注意的是护大不护小,通过更多关注大宝,让大宝顺利接受二宝,这个原则它主要适用于二宝刚出生的一段时间。提醒各位宝妈们,父母对两个孩子公平公正,这一原则要贯穿两个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