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口号是:挖掘世界范围内那些并不时髦、却被恒久使用的日用品。中国这么大,它找到了些什么?来自中国的竹篮编织▼设计师造访了安徽省的某个小村庄,这里有着的人善于编织竹子,生产工具。他们把竹笼劈成直径约1.5厘米的薄而柔软的竹子,叫水竹。这些竹篮已被广泛应用在购物、农具、烹饪、收纳等,这种传统篮编的魅力应当被传达出去。
来自中国“民族的布”▼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种植棉花,从收获到纺织、染色、织布。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有所进展,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正在丧失。MUJI找到了中国设计师胡明娜,与其一起竭力创造机会,让大家触摸传统民族布料的魅力。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手作,一点一点消失,姑娘们如今看起来都差不多,因为穿的衣服都是买来的。
▼西南寨子里的姑娘,每一位都有曾经一双巧手,纺纱,织布,蓝染,缝衣,绣花。▼胡明娜走访了七年,却发现只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坚持,年轻一代再也静不下心来,做出这样的工艺品,因为它们不赚钱。▼这些来自各民族的纯手工织品如此精致,却因为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正在逐渐凋零。同化才是趋势,特色终将磨灭。这是胡明娜一直以来的观点。
但MUJI发现了胡明娜,也发现了这些珍贵的手工织品。MUJI用MUJI的方式,重新演绎了这些织品,为它进入现代生活,提供了全新的渠道。把被遗忘的中国手工艺用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出来钱包▼电脑包▼零钱包▼在中国,像这样被现代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工艺太多了。MUJI风格的明家具▼鲜有企业会像MUJI这样,搜寻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落,再用自己的风格演绎一遍。
▼这就是MUJI的难得之处:在这个求新求快的时代,它不刻意地创新,却想找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接点。这些可能是生活中并不惹人注目的物品,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却又被我们所遗忘。Found MUJI还做了一个中国篇的合集,记录那些深入中国人生活的日常,把那些物件变成MUJI式的产品。曾经在长辈们的院子里随处可见的长板凳如今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MUJI对它做了改良设计使得坐在板凳一边也不会因为受力不平衡而翻倒▼早餐店里盛放豆浆的大白瓷碗是最平常不过的东西▼MUJI却从这里得到灵感做出了一套最普通不过的餐具▼以及人们吃饭时随手一张的塑料凳▼在MUJI看来它们不仅造型简单,支撑力强还易于堆叠和收纳其实是很方便的设计▼设计之外,是用心“发现”或许你会对此嗤之以鼻:这算什么?这样的设计,谁不会做?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这并不是设不设计的问题,而是发不发现的问题。在MUJI看来,这些东西才是切实凝聚了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设计”,它们实用,质朴,低调,久远,却不卖弄。而MUJI所做的,就是发现它,挖掘它,赋予它现代工业的质感,让人们重新审视“平凡”的含义。Found MUJI还荣获了“未来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特别奖,并称将继续传播一个更好的规划和产品。
MUJI做的这些再设计,与其说是为了打入中国市场,倒不如说是在让这些日常物件与自身同化。MUJI在取悦中国人吗?可它自始至终都步态从容地保持着自己的调性。就是因为这样,才会引来国人的追捧,即使差价巨大,也照买不误。你无视的,正是它着眼之处。你遗忘的,它找寻回来,捧到你面前。与其说MUJI贵不贵,倒不如说我们做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