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学者指出,深圳需要根据中央政府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尽快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的协同分工,因为分工深化带来的产业进一步扩张和创新,将使产业升级成为可能。这主要得益于深圳改革开放40年来形成的黏性产业链和强大的产业资源配置体系。很多外迁深圳的企业仍然离不开深圳强大的产业配套体系。
深圳的制造业内迁,深圳最后剩下的产业有哪些?
历史上,深圳曾多次面临制造业出走的浪潮。近年来,外迁再度成为深圳企业界热议的高频词。企业外迁也引发业界对于深圳产业发展空心化的担忧。对此,深圳大学博士后杨海波表示,从短期看,对深圳产业会形成一定不利影响,但从中长期看不会出现产业空心化。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形成的粘性极强的产业链及强大的产业资源配置体系。
许多外迁企业仍离不开深圳强大的产业配套体系。不过,也有学者指出,深圳需要按照中央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尽快连通,形成产业链协同分工效应,因为分工深化带来的进一步的产业扩张和创新,使产业升级成为可能。一边是企业在外迁,一边是面向全球火热招商,深圳的产业升级已在路上。企业注销注册数均大增证券时报记者从天眼查获得的数据显示,20152019年,深圳市新增的企业每年稳定在50万左右,5年新增逾254万商事主体。
今年上半年深圳新注册企业23.5万家,居一线城市首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注销/吊销的数据,2015年2016年分别只有14766家22477家,但到2017年陡然增到89800家,2019年更是达到228765家,相比2015年,增加了15倍。这些注销的数据中,很多属于关闭,也有一些是企业外迁。学界将企业外迁分为五个步骤,外迁需求选址考察投资建厂产能迁移全部搬迁。
深圳10年来增加了713万人,但大街上感觉空荡荡的,人去哪了?
深圳10年来增加了713万人,但大街上感觉空荡荡的,人去哪里了?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我觉得估计很多人想要的答案是深圳衰落了,人都回老家了,或者去其他地方谋生了之类的答案。如果是这样,那也就没什么可说了,说的人已经够多了。[呲牙][呲牙]抛开这个深圳没有了人的论调,来客观讨论一下人去哪里了?记得我07年刚来深圳的时候,基本每周都会去东门,没事就去爬塘朗山,去一个大一点的超市人人乐还得去西丽,要不就是去梅林逛家乐福。
大型规模商场那时候基本就是去东门华强北。现在实话说,都不知道多久没有去过了。去一趟杨梅坑都需要弄个一日游啥的,因为没有车,公交又太远,所以就有深圳市内去杨梅坑的包车服务,20多个人就出发。手机除了接电话也不很少干其他的,基本每天玩手机的时间不会超过1个小时。每天没事的时候,还开着电视,现在别说开电视了,我家连电视都没有了,应该有2年没有看过电视了,电视机放储物间了。
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说,虽然仅仅10多年过去了,但是深圳,甚至其他城市的大街上人都少了,不是没有了,而且变得太快。网购抖音头条喝茶宅家后有更多选择外出玩开车的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去惠州东莞等周边游的选择在大街上闲逛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10多年里,深圳的购物中心增加得太多了,基本每个区,甚至每个街道都有一个或多个购物中心,家门口就有公园,体育设施,万人空巷挤东门步行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退一步说,我很难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去参观20公里外的购物中心。相信很多深圳的朋友也是这么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商场的实际客源就变成了周边3-5公里范围内。这也导致了你在街上看到的人并没有那么集中。即使几个月前万达平湖店确实来过一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年内应该不会再来,但是东门以前是一周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