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立秋是在农历六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六月的最后一天。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大概,我觉得古人把立秋定在七月,时间很多。气温明显偏热,感觉不到秋天的味道。怎么能叫立秋呢?六月立秋是初秋。老农民常说,秋天湿冷,霜降须早走。现代人看日历,看到立秋这个词,就会想到二十四节气中的一天。
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今年的立秋是什么概况?
今年的立秋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九日,即六月的最后一天,立秋之后气温就渐渐回凉了。六月立秋是为早立秋,老农常说秋湿冷气生,霜冻必早行。秋后北风紧,夜静有白霜,早立秋,意味着霜期有可能来得早一些,早些年靠天吃饭的农民,点种玉米要靠老天下雨浇灌,如果霜期来得早,早上打霜之后,玉米等农作物就停止了生长成熟,收成就会大打折扣,不得已只有赶种小春作物,那时候作为耕地的黄牛自然忙碌起来了。
在古代,立秋怎么过立秋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现代人一看日历,看到立秋这两个字,会想到二十四节气的一种日子。看着炎炎夏日的场景,会觉得立秋这两个字来得太早了。大概会觉得古人在七月份设立立秋这个时间,实在显得很多余,温度明明是热的,感受不到秋天的滋味,怎么会叫立秋呢?其实啊,在古代的时候,立秋就是个节日,和五月五的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五,中秋,重阳都是节日。
在不同的日子里,各种各样的习俗自然不同。在立秋这一天,各地的习俗也是很有趣味的。在明代的时候,如果到了立秋这一天,在北京的人们会在头上戴上楸树俗名叫小乔木,叶面深绿色,叶背无毛叶柄长2-8厘米的楸叶,告诉周围的人,立秋到了。笔者就不清楚古代人是怎么把叶子按到头顶上的方法了。在头上放叶子,听着感觉像日本童话中的狸猫要变身的做法。
应该是有专门做帽子的手艺人,做一顶楸叶帽子,在当天售卖,对于买家和卖家来说,都是一举两得好事。而且在这一天,在北京的人会去买莲蓬来吃,当时因该是茉莉花开的季节了。在一个开满茉莉花的亭子傍边,赏花的人一边吃着莲蓬这种零食,一边喝着莲子汤,在一边看着盛开的茉莉花。那样的美景和避暑美食作伴,暑气自然会消失不见了。
在杭州,除了以上的节日习俗,杭州人还有一个当地的节日习俗。这一天,杭州人吃红豆。当地人认为在这一天吃红豆可以保护健康。红豆的吃法很奇怪。红豆吃的数量是七颗红豆,也是小红豆的那种,不是大红豆。这红豆不能煮。应该生吃。生吃的话,是不能嚼的。吃的人要把它吞进肚子里。吞咽时,他们应该喝当天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