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需要考虑任务属性,来决定加强分队的规模和兵种,比如352团和383团的两个加强营,首先加强的是团属侦察连(或称为侦通连),就是为了加强单位战斗力,因为团属侦察连的军事素质肯定要优于普通步兵连。那么既然352团加强营携带了迫击炮连,则383团加强营就应该额外配属步兵炮连,因为他们最终都要与琼纵汇合。
道理明摆着,两个加强营跟琼纵会师后,岛上我军的炮兵种类就比较齐全了,无论是打击敌人步兵纵队的迫击炮、还是射击敌人碉堡和卡车的步兵炮,通过两个加强营的偷渡都配齐了。而迫击炮连和步兵炮连的编制人数肯定有所不同,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加强营的具体兵力兵器数字,都都是有其特殊性的。两个军编组的加强营成功登陆以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南岛上的接应力量,但是毕竟也不过1800余人,从整个敌我力量对比来看,当主力强渡时实施“里应外合”的力量仍显薄弱,所以经过邓华和韩先楚的商量并报上级批准 ,决定由两个军各自再组织一个“加强团”,在敌人正面实施偷渡,从而使岛上的解放军接应兵力达到师级规模。
这两个加强团分别是:第40军以118师352团主力、第353团第二营、一个炮兵临时大队,共3000余人组成加强团,由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和琼纵副司令员马白山率领,由于352团已经先期偷渡了一个营,所以这个加强团兵力数字增加的并不明显,该团于3月22日登陆成功。另以第43军127师379团为基干,配属第381团一营和团警卫连组成加强团,总兵力为3733人,这个加强团兵力增加的就比较明显了,该团于4月1日登陆成功。
地方单位编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转入部队服役,有何建议?
兔哥说说个人观点:我们都知道军队每年都有退出现役的军人回到地方安置就业,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规律。并没有听说过地方编制能够进入到军队中去服现役的,军队本身就在搞精简,精简是为了更好的提升作战能力,精简也说明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了,从人员密集型岗位走向了专业技术型岗位。军队精简受武器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影响很大,例如,军舰上的岗位人数一直都随着技术进步而减少,这是一个科技进步,武器装备发展先进了的主观条件造成的,是一个好事。
军队精简也有利于军费用在刀刃上,能够购买更好的武器装备,属于良性循环,哪么地方编制能不能转入现役呢?什么情况下能转入现役?什么岗位能转入现役呢?其实地方编制、人员是可以进入现役的,只不过是在特殊状态时,那就是军队建设需要,另外就是战争状态下。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地方编制,地方编制现在无非就是公务人员,事业编制人员或者是类似人员,这是正牌的。
另外还有国企什么的,其实他们都有各自岗位,一个国家需要有管理阶层,否则会乱。但这些编制中都存在有退出现役的军人,他们虽然都归地方编制,但同时按照规定,也有另外一个身份证,预备役(有年龄限制)。其实还有一个军种就曾经是地方编制,这就是武警,曾经由国务院、公安部管理,95年前是公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央、国务院管理,其实国务院是主管,编制属于国务院;95年后改为“2统1分”,由国务院、军委统一领导,各级公安机关分级指挥,2018年后归军委领导,而其中的归属国家海洋局领导海警队伍转隶武警部队。
当然说武警隶属关系的转变并不能代表地方编制转入现役,因为武警本身就是一种现役,只不过是管理层的改变而已。而退出现役的预备役人员则是可以编入现役的,预备役人员中的技术人员是可以二次征召入役的,所以,才有了“若有召,召必回”的口号。另外,战争状态下,按照规定,地方编制的一些机构是有义务被征召入役的,包括,预备役人员、地方民兵、地方执法机构等等,通常情况下根据战争状态来决定。
部队到底有多锻炼人,为何很多当过兵的人比之前有很大变化?
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比较明显。1.首先是政治上的成熟。部队和地方相比较,政治教育方面教育培训更为重视。对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兵员的政治素质培训抓得很紧。强有力地灌输教育熏陶,环境地感染近朱者赤。我记得7.80年代,好多小青年入伍后,在晚上息灯号吹响后还在被子里打手电学毛主席著作。学习空气很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