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他老婆潘金莲是会做点针线活的,但是并没有把这个当成赚钱的工具,唯一一次做针线活是帮隔壁的王婆,还没赚到钱,因为王婆的原话是“久闻娘子好手针线,只是不敢相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炊饼不是饼子,其实是面粉做的蒸饼,据说是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讳,改成了炊饼。这个蒸饼显然是扁的,因为戴宗能够从怀里摸出几个炊饼来吃(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如果是馒头这样的半球形,怀里揣几个恐怕不是很方便,除非他要假扮大胸女子。
既然怀里能揣几个,那么说明炊饼不大,直径大约在15厘米左右。武大郎每天销售的数量是10扇笼,考虑到武大郎的身材,他能够担上街的扇笼每层最多只能装10个炊饼,也就是每天100个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二十四回介绍,武大“拿了几个炊饼,买了些肉,讨了一镟酒,请郓哥吃”,说明大冬天炊饼是随时可以吃的,说不定还需要一到两台发热装置(小火炉子),把炊饼摊开了加热卖,不是胡乱用俩箩筐担着就上街,这就更不能多装了。
请注意,这个数字我往高了统计了,因为武松的原话是“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请注意武松说的假如,而不是真的每天卖这么多。后文中也提到,武大郎抓奸那天,只做了两三扇笼出去卖。那么这100个炊饼值多少钱呢?罗贯中写过一本书,叫《三遂平妖传》,讲的是北宋王则造反的事儿,里面提到了炊饼的价格:大的4文,小的3文。
(这个造反的货我以前也写过:)非常巧的是,贝州就是后来的清河县,正是武大郎的老家。考虑到武大郎生活的徽宗年间比王则生活的仁宗年间经济更加崩溃一些,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通货膨胀,再加上武大郎的炊饼已经有了品牌效应,连西门庆都知道“他家如法做得好炊饼”,估计能够卖到7文一个。这样算下来,武大郎正常情况下卖炊饼每天的流水是700文左右。
鉴于炊饼的原材料仅仅是面粉,没有肉、油、菜等辅料,所以利润应该不高,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我们就算武大郎心肠黑一些,每天的利润是200文。这样算下来,他一个月的收入是6000文。这个收入是实打实地拿到手里的钱,当时宋代对于武大郎这种城镇人口经商的收税方式分为两种:开店面的坐贾需要交税,经过收税点的行商需要交税。
但是武大郎没有在家开门面,自己选择路线又不需要经过收税点,所以他完全可以合理避税。此外,当时没有城管砸摊收管理费和清洁费,因此算上他日常的损耗、运气不好没卖完的,每个月的收入5000文,问题应该不大吧。这个数字,就是武大郎的家庭月收入了,我们再看看他的家庭开支。第一项开支是房租。武大郎自己说了,他是自己搬家到阳谷县租房子住的(从清河县到阳谷县不需要办户口迁移,也不需要买房才能落户),住在紫石街,一楼一底,独门独户还有后门(西门庆就是从后门逃走的),楼下配备了厨房,楼上配备了卧室,楼下还能给武松改一间非常不小的卧室出来,并非哈利波特睡的那种楼梯间——“武大叫个木匠,就楼下整了一间房,铺下一张床,里面放一条桌子,安两个杌子,一个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