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描述来看,说是别墅肯定有点过分,但是算得上是标准的跃层。紫石街的地段如何?从县政府门口“转过两个湾”,说明还是处于县城的中心地段(至少是准中心地段),旁边还有一家茶馆(王婆开的),人流量还算大。这样的房子,租金大约是多少呢?书里没有说,但是我们可以推算。宋代的房租一开始蛮贵(主要是京城开封),但是后来政府看见这门生意划得来,就开始修建公租房,由政府出面来租房子,把京城住房的租金拉下来了些,所以当时开封一间房的月租大约是500文左右。
按照我们现在的租金标准来推算,开封一间房子的租金到山东阳谷县租一个跃层恐怕稍微差一点点,所以我们就算武大郎的房租一个月是600文。这个数据还有一个佐证。欧阳修曾经写过一个租房卖饼的人房租,每天6文钱,每月180文。考虑到武大郎的住房面积至少是人家4倍,每月600文实在是比较公道的价格。第二项开支是日常生活费。
武大郎的生活水平其实并不低,至少喝酒吃肉是没问题的。武松刚到家的时候,有鱼有肉有酒(无非是些鱼肉果菜之类,随即烫酒上来),他请郓哥吃饭,也是有肉的(拿了几个炊饼,买了些肉,讨了一镟酒,请郓哥吃)。如果他没有这些突如其来的应酬,每天的开支应该是多少呢?他自己没说,但是郓哥说了,还说了两次。郓哥二十三回的时候说,“赚三五十钱养活老爹”,二十四回的时候又说“我指望去摸三五十钱使”,这说明,郓哥和老爹两人每天开支50文已经足够了。
这个数字,跟程民生教授的《宋代物价研究》里“北宋人均最低消费20文”是比较吻合的。请注意,郓哥一家老的老小的小,生活品质并不高,连吃肉都比较少,他对食物的要求是“酒便不要添了,肉再切几块来”。对比武大郎家里还有貌美娇妻需要日常的服装、化妆品、首饰等装备,武大郎两口子每平均天消费70文,应该算是能够维持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
这样,他的日常生活开支每月是2100文。再加上其他的医药费、请杂工的帮工费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不可预知的开支,每月200文的机动,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这样算下来,武大郎每个月收入5000文,开支2900文,还能节余2100文。2100文是个什么概念?按照购买力来说,徽宗年间的1000文钱相当于现在的800元人民币左右(有很大的空间,京城和地方的物价差异比较大,我取的中间值),也就是他一个月能够存1700元人民币。
我再说得明白一点。武大郎担着炊饼上街,每天的流水是500元人民币,一个月的营业额是15000元人民币,利润是4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当时是什么概念?我举几个例子。隔壁开茶馆的王婆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养家经纪人……又会赚钱”,说明武大郎的生意在当时做得算好的,同样是做生意的王婆虽然说不上羡慕他的生意,但是还是不至于看不起他的收入。
武大郎自己花钱,也算得上是大大方方毫不吝啬,如果没有足够的积蓄,恐怕他不敢如此消费。王婆请潘金莲帮忙做衣服,为潘金莲安排了一些酒食,武大郎觉得很是过意不去,对老婆说:“你明日倘或再去做时,带了些钱在身边,也买些酒食与他回礼。”结果第二天潘金莲带了多少钱过去?1000文。再看,武大郎为了找郓哥打探消息帮忙捉奸,请他吃饭之后,还送了些钱给郓哥作为报酬。
这个报酬是多少呢?数贯钱,几千文。从这个消费水平来看,施耐庵并没有瞎写,武大郎靠卖炊饼,运气稍微好点,起床稍微早点,工作稍微累点,定价稍微高点,每个月赚4000多块钱,再存1700块钱作为积蓄,差不多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武大郎和潘金莲没孩子,不用承担孩子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所以这笔钱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非常非常宽裕了,足够他们维持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毫不吃力。
我在市场租了个摊位想卖蔬菜,但又没有经验,去批发市场不懂怎么进货,谁有经验说说?
摆摊卖菜很辛苦,坚持住了就能赚钱,刚开始卖菜,一定要进质量好的货,掏钱买好货,赔钱好出手。刚开始摆摊,你一定搞一点活动,吸引客户,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的价格比服务,在找几家快餐店,把卖不掉的蔬菜便宜卖给他们,这样就能坚决剩菜问题,没有剩蔬菜,你就可以保证的蔬菜的质量,质量好就不愁卖不掉。在菜市场买菜,一定要培养几家大客户 比如大酒店,大饭店。
这样在摊位上卖的菜,够费用,利润在大酒店,大饭店哪里。每天能供应几家饭店,一年赚几十万是没有问题。一些人,看不起小生意,其实小生意是大利润,越是不起眼的生意越赚钱。大生意是看着风光,其实都是债务危机四伏,说不定哪天就倒下了。至于是批发市场,进货,你可以多看几家,在买,买卖走三家,不问是行家。也可以跟别人一块进货,时间长了,什么都知道了,什么行业都是一层纸,通破了就没有秘密了,祝你早日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