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都还年轻,又远离故乡,难免空虚寂寞冷。最后,则是反复强调国防军辅助人员的“女性气质”。上文说道,二战时的德国普遍大男子主义,让这些女人前往军队服务已经是最后的让步。他们在军队中对待女助手们的表现,体现了德国大老爷们的固执。为了符合德国的女性观,德国高层要求她们在军队中也要保持女性气质。
为此,军队设计了漂亮修身的制服,还严禁女助手们使用武器,并用苏联的女兵形象—“持枪的婆娘”来教育她们,千万不要照着学。要说德国军队费尽心思的安排是成功了的,这些女助手们从未忘记自己是女孩子,也很少表现得如男人般粗鲁。不过这并不是说苏联女兵们就粗鲁难看,她们也是为了保家卫国,值得敬佩。事实上,到了战争后期,德国又妥协了。
1945 年 2 月,希特勒下令:德国国防军辅助军团使用武器的限制被取消。女子辅助部队的作用和结局德国50万女子辅助部队虽然不像苏联80万女兵一样上阵杀敌,但她们对德国战争做出的贡献一点不少。这些女性,在德国势如破竹取得胜利的战争前期,主要从事参谋辅助工作、信号辅助工作、医疗辅助工作等较轻松简单的工作;可到了战争后期,就被部署到重要部门的重要岗位。
尤其是防空领域,开始广泛地使用女子辅助部队。她们要代替男兵们,控制防空装备,如探照灯、防空火炮、雷达设备等等。还有海军的技术工种,也需要这些心细手细的助手们。战争结束的时候,空军隶属的高射炮武装女性辅助人员足足有16万人,而海军辅助人员也超过2万。可见国防军女子辅助部队,已经成为了德国战车上的一份子,不能抹掉其作用。
因此,她们自然也会面临男性战士们面临的命运:被杀,或者被俘。1944年,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女子辅助部队的撤退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德军曾发放了一本名为“军队辅助人员倘若被俘所应采取的合适的行为”的小册子,说明了当时德军的困境和女助手们面临的危机。德军已经没有能力有序地组织她们及时撤退。如1944年8月盟军攻入法国南部,就有大概数百名女助手们没有没得及撤离,最终惨遭盟军的报复和蹂躏,还有不知数量的女助手们失踪至今。
玛利亚是一名从法国撤离的女辅助员,她回忆道:她们有20名辅助人员一起乘坐运牛卡车从巴黎撤离。在路上,她们没有足够的食物补给,晚上还得睡在车厢底下以防止被空袭以及被游击队袭击。她说:“我很愤怒,因为他们就像扔旧设备一样把我们扔了。士兵们被疏散之后就在车里……我们女孩子现在的价值很低。当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就照顾和关注我们,过后就另是一回事了。
”讽刺的是,德军在这之前还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辅助人员撤退,以显示自己的男人气概和骑士精神。因为德军在撤退时销毁了女子辅助部队的档案和资料,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的数字证明她们有多少人被俘,又有多少人被杀。有西方学者根据苏联的资料估算,苏联大概俘虏了25000 女子辅助部队,可存活下来的却不超过 5700 人。
这些女子们,在盟军和苏联的集中营们,遭受了德国曾经施暴给其他国家人民的恶行。她们被反复虐待、蔷奸、游行批斗、射杀,有很多人忍受不了上吊自杀。更多的,则是死于强迫劳动后的疾病、饥饿和寒冷。一个曾被苏军俘虏的前信号女辅助员回忆那段经历:如果你工作没有达到要求的标准,那么你就会挨饿。对女性和男性的工作要求都是一样的...我们一直工作到摔倒在地。
在矿山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出了事故,有被活埋,有遭受瘀伤和骨折...在临时难民营,我的身高是163厘米,体重为80公斤,身体因为饥饿水肿而导致臃肿...更令人无语的是,战争失败的阴影让德军的男人们把锅分给了她们。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女子辅助人员是妓女”的诋毁和负面形象甚嚣尘上,可实际上按照德军的安排,普通士兵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女助手们。
结语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书中真实记载了二战苏联女兵们的感人故事。无论在战争中,苏联女兵们曾被描绘得如何坚强勇敢,但她们始终是女人。和儿童一样,是战争中最弱势的群体。她们参加战争,不过是形势所逼,需要她们拿起武器去捍卫国家和家庭。德国的国防军女助手们虽然做了坏事,可实际上是被希特勒欺骗,为了一个看似伟大实则邪恶的梦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最终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