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写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二章》中就明确记载:“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Ciumquo)或中华(Ciumhoa)......”后来,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直接把“中国”一词列入国名之中,简称中国。“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
作为中国人,必须要知道这个基本常识,否则就枉为中国人了。尤其是孩子问你时,答不上来就尴尬了。“中国”一词的本意是“处于天地中心的国家”,最初是指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中原一带。后来随着历朝历代疆域不断扩大,就泛指中华民族建立的国家全境。当然它并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还深入到文化层面。我们来看看“中国”一词的源流和演变过程。
夏、商时期,政治、文化中心主要在中原一带,因而也就被认为是当时天下的中心。中原一带也就被称为“中土”、“中州”、“中国”。洛阳位于中原的腹地,定都此地,四通八达,利于统治天下。这个说法,众多的古代文献、出土文物都有确证。例如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见于出土的约三千年前的一件文物--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
众所周知,古代的青铜器用途广泛,例如炊器、食器、酒器、乐器、工具、度量衡、兵器、工艺装饰等。“尊”的古字形,像一个人双手捧着酒樽,表示进献。它的本义是一种盛酒的礼器,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重要礼器,表示尊重、尊贵、尊敬。“何尊”,是西周一位名叫“何”的宗室贵族定制的祭祀用的礼器。它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
这个尊的内底,铸有一段铭文,共12行、122字。其内容是记述了周朝的一些重大事件,是珍贵的史料。铭文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文字。这句话的背景是:周武王推翻商朝,定国号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同时他有向东扩张疆土的规划,于是在河南嵩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祷辞,意思是计划在洛邑(今洛阳)建东都,即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到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时,则落实“东进”规划,命周公东征,营造东都成周(今洛阳),即“宅兹中国”。周朝传位到周幽王时,被西部的犬戎和申侯杀死。于是,周王室为了远离犬戎的威胁,第二年,继位的周平王就正式把都城向东迁到洛邑(今洛阳)。因为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因而就称周平王之前的周朝为西周时期,其后称为东周。这段历史,古代的《尚书》等文献都有记载,“何尊”的出土则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印证。
“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本意,当时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域。其余的就是偏远地区。这里就引申出了著名的“五服”说法。据说周朝规定,以王城即国都为中心,按等距离划为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以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分别称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距离王城最远的“要服”、“荒服”,就是古人常说的“蛮荒”、“蛮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