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至2012年四年间,达芙妮几乎以每年开出上千家的速度疯长。在当时,几乎任何一家百货商场,都有达芙妮的门店。当年鞋界有一句话:百丽是女鞋业的“奔驰”,达芙妮是女鞋的“宝马”!但市场瞬息万变,目前整体行业处于关店潮,说明行业经过前期粗犷式外延开店后,现在处于精细化运营管理的阶段。不但达芙妮如此,其它鞋类品牌也大体如此。
女鞋龙头百丽受渠道转型冲击较大,百丽曾将电商定位为“尾货平台”,虽在 2017 年私有化退市前曾拥有线下渠道近 2 万家,电商定位失误以及线下百货公司向购物中心转型速度慢,导致百丽业绩连续 3 年下滑,公司面临巨大改革压力。5、老牌鞋王如何自救?李宁、安踏等品牌的时尚化转身也许值得借鉴达芙妮开始寻求方法自救。
达芙妮表示,2018年电商业务继续增加其对本集团营业额的贡献并维持盈利。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消费者行为和消费模式,集团为线上销售推出更多专款,并加强与新兴电商及社交平台的合作。近日李宁公司发布了2018年全年业绩。收入首次破百亿,同比增加近20%,毛利上升21.0%。要知道截至2012-2014年的三年时间里,李宁还巨亏达31亿之多。
直到2014年底,创始人李宁重新接手公司,先破后立,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布局新零售。产品专业属性与时尚、休闲的结合,大大提升了李宁产品的竞争力与消费者的好感度。“比专业产品更时尚、比时尚产品更专业”逐渐成为李宁粉丝口口相传的热点。纠其原因,在于李宁近年来持续坚持的优化产品组合的宽度和深度,精准对接市场变化。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消费主力军已趋年轻化。年轻一代的潮流与审美,影响着市场,带来一阵又一阵风潮。正可谓得年轻消费者则得天下,85及90后消费者有着更强大的消费动力和后劲,推动着时尚行业的大力发展。时装周是很多品牌争相曝光的大好机会,不仅能提前预知潮流动向,更有机会引领风骚。李宁近来频繁亮相国际时装周,无疑是一个很讨巧的手段。
2017年鞋王百丽死了,德尔惠死了,达芙妮也在残喘,这些曾经的巨头怎么了?
2017年7月27日,“一代鞋王”百丽正式宣布退出香港联合交易所,距离它在联交所上市正好十年。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曾大放豪言,“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 他确实也做到了。百丽曾一度占据了女鞋市场的半壁江山。2010年到2012年,百丽每年净增门店数目都在1500至2000家;2011年,百丽公司平均不到两天便会开设一家新店。
这一切辉煌都随着2013年电商异军突起而告一段落。百丽作为典型的传统零售企业难免被波及。面临日益增长的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无法收支平衡,再加上销售额下滑,这些门店最终也迎来关门的命运。此外,不断开放的市场和海外国际品牌也给传统鞋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再加上近几年来消费升级,消费者的审美不断提升,对于个性化,品质化要求越来越严格。
然而,百丽跟随市场潮流的速度较慢,对用户的消费意愿也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女性鞋款式老旧,缺乏创新,也没有什么性价比可言。百丽之后,达芙妮似乎也要步其后尘了,2017年,达芙妮在全球范围内关闭的销售网点高达1009家,几乎是近三分之一的门店网点。这些鞋企的共同特征在于,在真正的危机到来之际,仍不思改变,坚持其固有的“得渠道者得天下”的思维,这在互联网时代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