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统计了2017年年度连续剧市场中有效播放TOP10的男/女主演在最近五年内的作品情况。发现,不仅2017年,近五年内比较大热的IP剧集的主演基本还是会被以上的明星包揽。可见,国内影视市场上的明星集中程度比较高。其中一方面原因在于,随着2009年华谊的上市以及视频网站的崛起,国内的影视产业涌入了大量的热钱。
但由于整个国内影视行业的工业化体系不完全,无法像日韩那样快速的复制迭代出受市场欢迎的艺人,所以致使“优质艺人”这一生产要素的培育和迭代速度远远慢于制造环节的需求。另一方面,相比于日本是由电视台垄断日剧制作,并且最后依靠C端进行片酬评估的运作模式,我国采用的是影视剧公司制作完成后再分销给各大播出平台的B端采购机制。
每年在广电总局备案的剧目不计其数,如此多的作品量,都需要分销给电视台与各大视频平台来消化。而在这整条产业链中,各方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投资方要面临收回成本的压力;制作方要面临投资方、广告商以及播出平台的压力;平台方要面临广告主的压力;广告主要面临自身品牌效果转化的压力。这所有的压力都指向了剧集的收视率、播放量以及在市场上的热议度等。
在国内大多数剧集的剧本立意、制作水平、宣传水平等都无太多差距的情况下,此时启用流量明星无疑是最大的卖点,也是风险最小、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所以花大价钱的投资方、电视台、制作方乃至视频平台,为了规避风险也只能把所有的筹码都押注在当前正红的艺人身上。这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新星艺人的露脸机会并且延缓了他们的迭代速度。
最终的结果就是,供求体系产生了不平衡,作为稀缺资源的那一方形成追涨与泡沫,演员片酬疯狂溢价。这样的情景放到宏观上来看,与其说是“不健康”或者“虚高”,不如说这更像一种符合流量与资本博弈后的经济现象。但对身处于影视产业链中的人来说,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彼此各怀心事。正如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刘泽辉的戏谑:“中国影视至少50%以上的资金都付给了演员,这50%有80%是付给明星的” “做影视投资,除了投资人不赚钱,连卖盒饭的都赚钱。
”目前也有很多人呼吁要对明星片酬进行有效监管。不过,说到底“天价片酬”早已成为我国娱乐产业中的难解并症,光靠加强监管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国内影视产业的生产机制 — 从编剧为主到导演中心制再到现在完全的明星中心制。如果反之而行,在加强优质艺人迭代的基础上,再从完全的明星中心制回归到以导演、编剧为主,尽量给观众呈现好的作品,这个生态或许才能真正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