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议定,八月上任。1129年,2月赵明诚接到调任湖州知州的诏令;3月,赵明诚以“弃守建康城”获罪,被罢官。三月,赵明诚以“弃守建康城”获罪,被罢官。这样,赵明诚江宁就没法待了,湖州也去不成了!怎么办?前思后想,“是非之地不可留”,“三十六计走为上”。决定举家出走,暂避风头。赵明诚于建炎三年三月罢官,与夫人李清照带着家佣、旧部乘船西行,从江宁溯江而上,经当涂,过芜湖,原来打算到江西赣江之滨安家定居的。
五月初夏,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池阳(即池州,有时又称‘池阳郡”)。第二、李清照46岁时,丈夫年仅49岁离世,无儿无女,从此孤身一人1129年,五月底或六月初,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李清照一家来到池阳,受到池阳州官刘子羽的礼遇。不几日,大约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突然郡守刘子羽兴致勃勃地来到赵明诚的住处报喜,送来了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
刘热情挽留赵明诚和李清照把家在池阳城内安顿下来。李清照见池阳古城古色古香,江南水乡,风光雅丽,且民风纯朴,与外地相比,显得多了几分安逸,欣然赞同,暂居池阳,让赵明诚独自赴京应召。算来,从二月罢官,到五月底或六月初“被旨知湖州”,前后仅仅三个月,就官复原职,怎不令赵明诚和李清照喜出望外呢!个中原委,唯赵明诚和李清照心知肚明。
据后人猜度,认为他俩有几个在朝中为官的亲人起了作用:明诚的两个妹婿,一个兵部侍郎李耀,另一个礼部员外郎傅察;还有一个是清照同父异母的小弟任救局删定官的李远。他们所任都是朝中要职,系“皇帝身边的人”。还有明诚的两位兄长存诚和思诚,分别担任广州和泉州的州官,都属封疆大吏。因此,此说颇有几分道理。按照朝廷的惯例,赵明诚在接到皇上的任职诏令后,应立即进京“过阔上殿”,晋见高宗皇帝,面受圣谕。
根据赵明诚当时的心情,可说是绝处逢生,深感皇恩浩荡,感恩不尽,定然是要立马进京,例行召对。于是,他重托刘知州照应家眷和所带文物家产,并决定将家暂时安顿在池阳郡府附近定居,自己骑着郡守刘子羽提供的马匹,单身从陆路官道赶往京都“赴召”。1129年,丈夫赵明诚因为中暑病倒了,不久就病死在南京,终年四十九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七月底,李清照在池阳送别夫君赵明诚赴京面圣才仅仅一个多月,池阳郡守刘子羽匆匆送来了丈夫赵明诚病卧建康的告急家书。李清照见信,得知明诚冒着酷暑,一路之上鞍马劳顿,中暑染疫,病卧京都,大惊失色,万分焦急。李清照深知丈夫性子急。去京都时,就怀着罢官不久又得圣恩的感恩之情,所以才冒着酷暑,日夜兼程,劳累过度,感染疟疾,病倒在帝王行宫所在的京都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