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精神支柱呢?
这是个非常弱智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释、道、儒三位一体。尽管你可能无感觉,但它们已经深深印在了你的意识中,并体现在日常行为中。比如,家和万事兴、长兄如父、自强不息等等是儒;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等等是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等是佛。这些谚语对上至鸿儒,下至贩夫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并且千年如此,它们难道不是传统文化?所以,怎么能说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精神支柱呢?只能说提出此问题者不是中国人或者是个弱智。
要想成为一名比较有名的诗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或素质?
诗歌写作,有其特殊性:不是想做诗人就能成为诗人的,更不要谈著名诗人啦!而且与学历学位、自己是否努力几乎没有关系。令人遗憾的现象是:诗人不分年龄、不分背景,真正的不拘一格。一些满以为自己多愁善感才高八斗应该成为诗人的成不了诗人,一些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的人成了诗人。当我们阅读他人创作时,往往为一些构思或名句震撼,也会发现很多不足与缺憾。
但当你拿笔实践时,可能写出来的东西,更加不堪,彻底摧毁了你的自信心。诗歌写作,离科学还很遥远。构思、设计、描图、施工、验收等工科程序,不适用于诗歌。诗歌的诞生,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歌的确有点神秘色彩。唐诗的魅力,就在于文字浅显,自然流畅,富于情韵,天然无痕。只有当你拿起笔来,准备写诗时,才能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作品中感受到伟大浩瀚难以企及。
如果李白从唐朝穿越回来,喝现在的酒他还能找到写诗的灵感吗?
若李白穿越到现在,那他可以想喝什么品牌的酒就喝什么品牌的酒了,想畅饮几斗酒就畅饮几斗酒了,只要他的腰包足够的鼓。至于能否再”斗酒诗百篇”还真不好说,因为诗人喝酒虽然易生发灵感,但最重要的是所处的环境,不是说触景才能生情吗?很难想像在交通极方便的城里会写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诗句来。就是斗酒诗千篇又能怎样?当今社会可能最不被人青睐的就是诗了,是可以论斤卖的,可以下脚踩的。
况且你李白初来乍到,谁知道你是谁呀,若在脑门子上贴一纸条声明”我是诗仙李白”,没准儿还会被人说成是疯子呢。若李白视酒如命的毛病不改,估计开车是甭想了,估计坐车也会成问题。满嘴的酒气会将驾驶员熏倒,即使不熏倒,那么驾驶员也会被交警视为酒驾,因为一开车门子感觉那酒气就扑面而来的交警肯定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