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代,官员长袍上绣的图案发生了变化,文官绣的是鸟,武官绣的是兽,也就是民间的鸟兽。文官和武官生孩子的模式是不同的。文官绣鹤、金雉等鸟,武官绣狮、虎、豹等兽。天寿元年六九○年,武则天赐总督府一件绣有山纹的官袍,山周围绣有十六字铭文。胸前绣一只鸟很优雅,绣一只兽很厉害。那时候叫女魔头不是贬义,而是夸这家人当官。
明清官员服饰上为何绣禽兽?
明清时期官员的主要官服是补服,因在胸前绣有那个圆形或方形的补子而得名。补子的图案,文武官员有别,文官绣仙鹤锦鸡等禽类,武官绣狮子虎豹等兽类。禽与兽的不同,代表官员品级的不同。中国古代官服绣禽兽类的图案,在明清时期盛行,但是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将绣有山形图案的袍服赐给都督刺史,山的周围绣有十六字铭文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
以此告诫都督刺史清正廉明,此后成为惯例,凡是新任命的都督刺史都赐此袍。两年后,武则天又赐文武百官三品以上者此种袍服,除了山形图案之外,又绣上了动物图案,依照品级的不同,动物图案有所不同诸王是盘龙和鹿,宰相是凤,尚书是对雁,古六卫将军是对麒麟对虎对牛对豹等。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五代。在官服上绣动物家禽图案,原本是为了区别官员的品级官的大小,唐代人觉得这很正常,图案就是符号。
胸前绣个鸟很文雅,绣个兽挺威武的,那时候称呼衣冠禽兽不是贬义,而是赞誉这家出了做官的人。到了明代,衣冠禽兽才演变成骂人的意思,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到了明代,官员的袍子所绣的图案有所改变,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即文禽武兽。禽兽既是官服补子的图案,人们根据官服上绣着的禽兽图案,进行对比,分辨出官职的高低。
古代官服上为什么绣有鸟兽?
古代官服上的图案与官员的等级有关,代表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以清朝的文官为例说明如下:一个文官仙鹤,两个文官金鸡,三个文官孔雀,四个文官鸳鸯,五个文官古柏,六个文官白鹭,七个文官?以八只普通鹌鹑和九只普通青鸟为例。武官的皇袍上,绣着独角兽。这是一个龙头,一个马身和一条长林。它是中国传统的动物,性情温和,据说能活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