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印度只有16个军械库,加上一个军用服装厂,情况非常糟糕。我们的动力机械是与印度联合生产的。张先生,诸暨市镇某服装厂办公室主任。后来印度研发的1.1 MW柴油机不成功。最令人沮丧的是印度所谓的生产监督。上世纪六八十年代,由于军事技术经费有限,印度的武器工业发展缓慢,这让本来就落后的印度更加赶不上国际形势的发展。
印度的军事国防工业如何?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现在的状况可以用困顿这个词来形容。虽然印度在很多武器技术领域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但进步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对于这一点,其他亚洲国家不可以小看印度的实力,如果印度长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军事购买和研究,未来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有真实力的军事强国。再结合印度庞大的人口和有限的资源。
会成为亚洲一个不太稳定的危险因素。印度在1947年独立建国后,就开始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当时印度全国只有16个兵工厂,外加一个军用服装厂,情况可以说是非常糟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印度高层制定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发展常用的陆军武器,比方说野战火炮,运输汽车,轻型坦克。第二步就是发展战斗机,轰炸机,先进导弹和电子设备。
到了1953年,印度陆军已经大规模用上了自己制作的枪炮,至少是自己组装的,主要零部件和材料其实还是买的。这总比直接买成品强了。到了60-80年代,受到军事技术经费有限的影响,印度的武器产业发展缓慢,让原本就落后的印度更加赶不上国际形势的发展。为此印度开始购买西方国家的装备,同时争取引进技术。但在71年,印巴战争第三次爆发,西方国家出于政治考虑,暂停了向印度出售武器的计划。
印度只好跟苏联合作,走上了购买苏式武器的道路。还从苏联那里拿到了T72和米格21等装备的生产许可。但钱都花到了生产上,想快速成军,以应对有可能爆发的新战争。科研这块基本就停了,一停就是20年,国内技术没有任何突破。进入21世纪后,印度人发现自己落后的很严重了,慌了。开始每年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军事,一方面购买国外的,另一方面也研究自己的。
为什么印度成为不了世界工厂?
这里摘取一个德国军工工程师当年指导中印两国制造坦克的帖子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国家,并不是我的祖国,而是印度与中国。这两个国家,我都曾经在那里工作过。早期,我负责协助中国引进MTU公司的坦克系统柴油机动力。在那里时期,我与我的当时的中国同事。一起为中国引进生产线工作,而每日忙碌着。我并不是一个军事战略学家,但是,我是一名技术设计工程师。
我很清楚我的职责。中国人的发动机工厂,制造与生产模式,甚至他们的起居生活,都具有十分的严格地军事化色彩。我们在生产或者研制过程中,速度并不是很快。我们需要在几乎每一道关键部位时期停止下来,等待1名佩戴上校军衔的解放军监督人员的审核与验收。他的话可以说是最终的命令。但是,他并非一名普通的军人,他与我一样,是一位坦克柴油动力系统专家。
在这里工作被安排的很严谨,但是你不必为明天你需要作什么而去苦恼。工作流程的日志表单,会在当天晚间休息之前,发到你的手里。准确很有很有效率。知道中国人聪明的特性,在车间内,他们无需我自己动手去制造,而是充当一名说教主义者。由7名年轻的中国技术人员,在听从我的指令。我可以做第一道检验。中国人在军备生产方面,以前比现在要严谨,谨慎,甚至有些局促不定。
年轻者必须按照我的指令去完成他们的被安排的工作。这给我的压力很大。我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因此,在指挥期间,我总是出现一些令我自己遗憾的错误,而他们似乎没有任何不满的意见。中国人的保障体系,在军工设备中,十分得当。他们的零部件具有与德国本土一样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当时缺乏的仅仅是计算机太少,人工很多。
当时中国经营管理的很多记录都是靠人手写的。虽然我不太明白那些方形字体的中文的意思。但是,前面的零件号是根据德国规范标记的,后面的零件号由工位号、生产商名称、日期和仓库中的位置号背书。在最后一个空白处,写下经理的名字。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每一颗螺丝都有其严格的编号系统。仓库经理必须知道这些数字和仓库存储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