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亦发得了意,镇日家作这些外务。” “写在扇头壁上”,意思就是写在折扇扇面上。第三十一回,晴雯撕扇用的也是纸质折扇,才便于撕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时姑娘、公子们日常用的扇子应以折扇为主。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初会蒋玉涵,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宝玉也是从袖中取出扇子。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
”《红楼梦》中提到的扇套、扇囊都是指折扇的扇套,盛扇子用。一般为缎制,纹绣工艺为缂丝、文金、绣花、戳纱、打子等,工细为贵。......结合《红楼梦》文本的具体描写,以及清代折扇盛行的历史背景,宝钗扑蝶之扇为折扇无疑。那么,为什么富察明义的诗句是“扇纨遗却在苍苔”呢?诗歌的语言毕竟不是实录,在古诗词意象中,纨扇几乎成为古代美女标配;通过纨扇同时可以表达思念、爱情、宫怨、哀伤等等情愫。
例如:晋王献之妾桃叶《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表达了对夫君的思念之情。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以扇做譬,抒发被冷落后的哀怨。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同样表达了对团圆的向往。......古往今来的宝钗扑蝶仕女图中,宝钗扑蝶的扇子都画的是纨扇;在《红楼梦》影视剧中宝钗扑蝶的道具也一例选用了纨扇,这和诗词中的要表达的意象是一致的,通过纨扇来表现宝钗的美丽和优雅。而事实上宝钗扑蝶用扇应为折扇。《红楼梦》中涉及到用扇的描述均为“扇子”,只有两处例外,一是元妃赏赐“上等宫扇两柄”,二是描写王夫人坐在凉榻上摇着芭蕉扇子,其它的地方都没有明确是纨扇还是折扇。
“羽扇纶巾”到底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你怎么看?
"羽扇纶巾"到底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你怎么看?可以肯定的说"羽扇纶巾"是指的周瑜。这句出自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诗是: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有些版本是"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整首词来看,这首词是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鼻矶后,仰望西边赤壁,心潮澎湃,情感愤发而作的一首怀古抒情的作品。词中借缅怀三国时,江东周瑜破曹军的千古功业,感叹自己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法实现的苦闷心情。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怀古,抒自身,将景色、人物、思想情感融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充分表现了赤大战中周郎的卓越战功,借以言志。最后发诗人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若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因此"羽扇纶巾”是指周瑜无异,与诸葛亮并无一点关系。况且整首词并未提及诸葛亮。这是我的理解,不能因为诸葛亮曾经参与赤壁大战的谋略,和《三国》中诸葛亮常常的装束而妄下结论。
文学中,“羽扇”一词到底说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你怎么理解?
文学作品中,“羽扇纶巾”见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里指的美男子周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江山多娇,豪杰如林,想起从前的三国周郎,英姿勃勃,手持羽扇,头裹青巾,一幅舍我其谁,志满意得的样子。
可谈笑俯仰之间,曹魏已呈颓势。而“羽扇”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羽毛扇子,用鸟毛制成,用起来轻柔舒服。“纶巾”就是古人用青丝做成的头巾。古人手拿羽毛扇,头围青丝巾,是很时尚的东西,大体在三国时期,最少是诸葛亮的标配。《大平御览》引晋《语林》的说法,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河岸上交战,武侯围着“葛巾”,摇着白羽毛扇子,神情自若地指挥着将士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