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政治家要尽他为国为民的责任,而前代的皇室成为其障碍物时,岂能守小信而忘大义?在唐、五代之际,梁太祖确是能定乱和恤民的,而历来论者,多视为罪大恶极,甚有反偏袒后唐的,那就未免不知民族的大义了。惜乎天不假年,梁太祖篡位后仅6年而遇弑。末帝定乱自立,柔懦无能,而李克用死后,其子存勖袭位,颇有英锐之气。
二、吕思勉先生对朱温的评价是十分到位我认为吕思勉先生对朱温的评价是十分到位。赞同朱温(梁太祖)是政治家,而且是乱世时期的政治家,应该将政治和道德、伦理分开。1、朱温结束了唐朝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始150多年处于动荡的社会政治为百业之首,百业之基。政治修明与否,直接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
而在政治的诸要素中,政治家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乱世之际,政治家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政治家不唯其本人的追求,乃是举国的意志,全民的责任。且其有理想,能为国家与人民着想,其动机着眼于民众的福祉、结束动乱恢复正常的社会次序。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自安史之乱开始到唐朝灭亡的150年间,长安变成中国历史上被蹂躏最多次的首都。
从“安史之乱”开始共发生了9次其中藩镇节度使攻占长安的占7次。上图《唐玄宗与宫女》——日本著名艺术家画家狩野永德KanōEitoku(1543年2月16日 - 1590年10月12日)绘制。唐朝后期的150年,藩镇长期割据,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宦官专权,使皇帝大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朋党之争,瓦解了统治集团的力量;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到懿宗、僖宗时期,连年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加派赋役,于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这次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叛变投降的朱温,成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
统治中国290年的大唐帝国寿终正寝了,国家恢复了正常的次序。上图是唐代藩镇图2、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的过程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砀山 (今安徽砀山县)人,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