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东南互保联盟的政治目标,注定它不会长久。东南互保由朝廷勾结义和团,对列强宣战引起,从一开始它就不是以推翻清廷为目标,而是希望以另一种方式维护满清统治。所以当目标达成后,它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三是铁良推行的针对东南督抚的削权改革,让地方大佬们折了双翼。1904年,铁良以总理练兵处襄办大臣的身份,南下处理“江南制造局移厂”事宜。
假设太平天国不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对抗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结果会如何?
太平天国如果不改变他奇葩的宗教体系,是绝无可能推翻清朝的。回到1856年,如果太平天国不内讧,西征和东征战果很可能扩大,击败当时尚未成熟的湘军(当时左宗棠、李鸿章还未成军),但是,要想彻底打败曾国藩,恐怕还是很困难。太平军能征善战,但不善于打歼灭战太平军早期取得了许多胜利。武昌、九江、安庆,都数次攻占。
同时,在西征战役中,太平军也多次击败湘军。其中,“九江、湖口大捷”堪称是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可是,我们会发现,这些胜利,大多是击溃战。即使是“湖口大捷”,也只是“重创”湘军水师。而“樟树镇大捷”,也是"杀敌千余“。1856年,太平军连续取得胜利。逼近南昌,曾国藩四处求援,岌岌可危;九江城下,塔齐布病死,九江撤围救南昌;武昌城下,罗泽南战死。
太平军数次把曾国藩打得羞愧难当,但是,却很少打上规模的歼灭战。可是,这背后,却暴露出太平军过于注重攻城略地,没有重视歼灭敌军主力。以水军为利:在之前短暂的湘军进攻阶段,太平军水军损失船只万艘,曾经以水师自豪的太平军失去了正面对抗湘军的能力。而在太平军反攻阶段,取得湖口大捷后,湘军水师分为两股,外江水师遭遇重创后撤退,内湖水师撤退到鄱阳湖作战。
因此,太平军始终没有重新建立起水军优势,这对于太平军是致命的隐患。湖口之战重创湘军水军,但是,长江水面太平军依然无法重建水师优势。太平军军力与战略目标不匹配大家普遍认为太平军兵马众多。事实上,太平军初期,真正能战之兵并不多。有的专家认为,太平军全盛时期的野战兵团,大约只有十万左右。北伐用去三万,留守天京附近的大约三万,用于西征的大约三、四万兵马。
我认为,这个估计过于模糊,持相对保守态度。不过,太平军兵力确实不多。这个有迹可循。在太平军西征的最后的阶段,杨秀清调石达开回师救援天京,参加东征作战。石达开带走“二三万人”,整个西征的进攻就基本停止。而当时,南昌已经岌岌可危。可见,即使算上西征太平军算上在西征过程中招募的新兵,虽应该不只三、四万兵马,但绝没有大家印象中动辄“几十万大军”的规模。
以几万人的兵马,太平军同时攻略江西、安徽、湖北等数省。这个兵力确实与战略目标完全不匹配。毕竟,与早期的转战不同,此时太平军的目标已经不是过路了,而是要控制、经营这些地区。这还没有考虑到此时江南、江北大营在天京附近的威胁。最终,因为江南江北大营加紧在东线的攻势,威胁天京。使得太平军被迫调集兵马回救天京,致使西征在战役追击阶段戛然而止。
湘军进步速度快,如果不能快速歼灭,湘军战力将迅速攀升早期,湘军成军不久就开始参战。尽管有塔齐布等行伍之人参加,但是,湘军的领导多是文人,此时他们在战役指挥,战役协作上的经验还非常欠缺。湘军的文人将领们,在战争中不断遭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逐渐成长起来。因此,即使太平军回头打下南昌,只要没有活捉或者杀死曾国藩。
由于湘军主力尚在,恐怕也不是一时半会还是不会败亡的。三个变量,谁变得快,谁就能赢因此,如果要判断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变量。湘军方面能否快速成熟,战役指挥、战役协作水平的提高。太平军方面,能否顺利改变奇葩宗教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当时,杨秀清、石达开都在奇葩宗教笼罩下的政治、经济政策上尝试做一些调整)。
清朝方面,能否像1860年以后那样,充分信任和支持湘军作战。毕竟,太平军的对手是大清朝廷,湘军只是一个打工仔。打工仔能够取胜,还要看老板支持不支持。奇葩的宗教体系是太平军的硬伤。这个不改变,太平军永远无法胜利,不论内讧与否。因此,我认为,即使太平天国没有内讧。1856年时,湘军与太平军的作战还在中盘,胜负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