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这是古代游牧民族生活资料的来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古代,劳动人民穿棕色的衣服,这是不同于正式的衣服和制服。一般来说,它们属于休闲装。与中原汉唐以后的历史时期相比,古代游牧民族后期对北方后来游牧民族的生活资料有三个来源。衣服还是主要靠自给自足的动物的皮毛,生活资料有的靠亲戚朋友获取,有的还是靠劫掠获取。除此之外,他们的刀剑等武器材料也有自己的手工作坊,用来打造游牧民族的武器,与中原地区不同。
古代的服装为什么要做成宽袍大袖的?古人不会感觉不便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古人的衣服都是宽袍大袖,不以利于行动的。为什么汉服大多是宽袍大袖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东西方的审美观不同。宽袍大袖体现的是一种威仪感,一种含蓄的美,和西方比较崇尚人体的形美,曲线美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的先辈们穿这种衣服,平时不会感觉不方便吗?如果说穿着这身衣服去下地干活的话,当然是会不方便的。
但是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影视剧上的宽袍大袖的汉服基本上都是属于礼服,只有在特定的场合穿,比如祭祀婚礼等等。部分常服虽然也是宽袍大袖,但是都不是用于日常劳作的。就像我们不可能说穿着西装,穿着风衣,穿着连衣裙下地里劳作一样,古人也不会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下地劳作的。具体的下面就以明朝的男款服饰为例说明一下一般来说,我们比较多说的宽袍大袖的衣服包括道袍直身玄端等等,比如儒生一般穿的比较多的是道袍襕衫深衣等等,这一类比较多都是宽袍大袖的,因为儒生比较少下地劳作,平时穿此类衣服比较显仪态。
此外就是汉朝衣冠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这么简单了,是礼的象征,涉及到社会等级。所以达官贵人穿的比较多也是宽袍大袖的。比如圆领袍,还有官员的朝服,天子的衮服等等。这些人也是普遍都不需要劳作,很多时候还有人伺候着,所以他们的礼服出于等级需要大多数宽袍大袖,而常服也逐渐趋向于此。在明朝初期,受到元代蒙古人的影响,衣物还会贴身一些,越到明朝后期,袍和袖越宽松,大概是穿着比较舒服吧。
而古代劳动人民比较多穿着的就是裋褐了,区别于礼服和常服,他一般是属于便服类的。居家休闲劳动还有练武的时候都穿这个比较多,不太适用于正式场合。现在汉服同袍日常穿汉服的穿的比较多的就是这种制式了,不过因为生产力的提高,用料会好很多,也会有绣花等等,更加符合现在的审美。此外就是不同制式的汉服的袖型也是有所差异。
我们一般认为的广袖只是其中的一种袖型,还有比较经典的袖型有琵琶袖,也就是在袖子里面可以藏很多东西的袖型。而比较方便劳作汉服其实一般采用的都是例如短袖箭袖窄袖直袖,垂胡袖等等袖型,这些袖型要么是比较的窄,要么是在手腕处有收口,不怎么会影响动作。例如贴里和曳撒,这两个制式是由蒙古服饰汉化而来图左二的罩甲不是,在明朝时期多为锦衣卫和武官的服饰,我们一般说的飞鱼袍其实指的就是这种服饰。
古代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他们有没有手工业作坊呢?他们的兵器衣服是从哪儿来的?
兵器衣服,这是问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物资的来源了,大约分三个阶段1古代游牧民族早期在史前的蒙昧历史阶段相当于史前至中原西周以前的历史时期,逐水草而居茹毛饮血,那时主要猎杀大型动物,即使发生异族争斗,也都用原始简单的木石工具,所以衣服兵器等生活物资基本属于从自然中获取,打击的工具用木石,杀死的动物毛皮当衣服。
2古代游牧民族中期相对于中原的春秋战国汉这段历史时期,这个阶段其兵器粮食等主要靠南下中原地区抢夺,所以春秋战国秦都在北方修筑长城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西汉早期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北方游牧民族除抢夺外也用这种和平的方式得到一部分物资给养。这段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物资来源其实有三方面衣服依然主要靠自给动物皮毛,生活物资一部分靠和亲获取仍然有一部分靠抢夺获得,另外其刀剑等武器物资也有自己的手工作坊专门打造游牧民族的武器与中原有区别。
相对于中原汉唐以后的历史时期,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还是从三个方面抢夺他们的生活物资,因为这是游牧民族无法改变的一种习俗,还有工具、武器、皮毛等物资自给自足。中原基本稳定后,北方游牧民族也通过与中原地区的贸易交流获得生活资料,尤其是唐朝及以后,贸易逐渐频繁。以上三个阶段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完全孤立和排斥的,实际上是以各种方式并存的,这只是他们获取方式的相对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