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是“折返顿项盔”,头盔由左右两个圆片钉成,顿项由卷布做成,尾端向上翻起。第三种是“狻猊盔”,这是一体盔,额前有狻猊的猛兽兽纹。第四种是“朱雀盔”,即在面颊侧贴有凤翅,略显浮夸。五代因为战争的需求,头盔比较于唐代略显低调,比如顿项的三层翻折这种浮夸的装扮就直接取消了,改为折耳部翻起,这点设计影响了后来的日本武士兜。
朱雀盔取消了完整的朱雀形象,只留下凤翅,之后朱雀盔和折返顿项盔融合,发展成了宋明流行的凤翅盔。宋代以后,文化繁荣昌盛,科技领先世界,在头盔上也呈现了多种样式:第一种就是凤翅盔,宋代的凤翅盔与武士兜有些相似,基本上是精锐部队和武将才会佩戴,比如岳飞训练的背嵬军,就是戴着凤翅盔。第二种是笠形盔,这个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不过要记住,这东西宋朝才刚刚有,所以这也反映很多影视作品都是胡拍乱拍。
第三种是无名盔,就是凤翅盔没了凤翅。第四种是莲叶笠盔,就是两侧帽檐翻起的笠盔。元朝一统后,军队除了延续宋盔,还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钵盔,由四至五片皮革或铁片拼成,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明清盔制。盔顶头饰是被后世戏称为“避雷针”的缨枪。明朝建立后,头盔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继承于宋盔的凤翅盔,不过凤翅变得更加狭小;一种是改自蒙古的笠盔,特意留出了放发髻的空间;一种是改自蒙古的钵盔,盔有四瓣、六瓣、八瓣几种形制,缨枪变得更长,并且有护喉。
为什么宋朝文官的帽子后面都有一根细细长长的,像翅膀的东西?
这种帽子因其后端伸出将进一尺的帽翅,被称为“长翅帽”,又称“展脚”。后在帽子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阶高低。严肃朝堂纪律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基为帝,朝堂议事时,很多大臣喜欢窃窃私语。因为在赵匡胤登基之前,和他们都是同事,很多大臣对此不以为意。赵匡胤担心他们商量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毕竟自己的皇位来源有点问题。
赵匡胤心里不爽:你们这是真不拿豆包当干粮呀,老虎不发威真当我是病猫了。可又不能直言斥责,苦思冥想后得出一计。再次上朝时,给每个官员都发了一套新衣服,其中就包括长翅帽,吩咐众臣下次上朝时统一穿新衣服。总有一部分官员不能理解皇帝的心意,上朝时还是和同僚侃侃而谈。一转头,前后大臣就有意见了:“大人,你打我脸了。
”。此后,循序渐进,终于纠正了朝堂窃窃私语的风气。宋朝时期的帽子棱角分明,黑色为主,其他颜色兼有。而幞头后面的翅,不只有我们所见的两根长翅。“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 五等。——《梦溪笔谈》直脚又叫平脚或展脚,就是我们常见的宋代标准官帽,后其因行动不便,改为可拆卸的帽翅。局脚幞头,即将帽翅的尾端弯曲做造型,“C、Z、S”形,在总长不变的情况下,造型美观,缩短了直线长度。
交脚幞头,就是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在上面交叉成“X 型”。美观,靓丽。朝天幞头,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向上直立,帽翅由横向变为纵向,缩短了交往距离。顺风幞头,就是将两根翅一起折向一边,方便干活。宋史并无明文记载长翅帽是赵匡胤提出的建议,帽翅在宋朝以前就已经有了,只是在五代时变成了直的,宋朝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