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身穿三尺衣,说话无高低”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三尺衣?
谢大圣邀。这是一句比较典型的农村俗语,其实俗语不俗,内涵丰富,语言质朴,道理深刻,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身穿三尺衣,说话无高低,意思是说,能穿三尺衣的人已是成年人,有独立思维行为能力,分得出好赖话,所以不管是谁说话,都不应轻视,而要一视同仁,否则就会让其他人感觉自以为是,瞧不起人,因此得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不要"见人下菜碟",“势力眼”有高低贵贱尊卑之分,甚至“狗眼看人低”,此句虽有骂人之嫌,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网上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表达,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素养,有个别人恃才傲物,自以为是,盲目追捧他认为的所谓能人高人,而轻视甚至蔑视弱者普通人,甚至出口不逊,肆意贬损……自觉不自觉地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这是不对的。但愿“出言有尺,嬉闹有度,做事有余,说话有德”的金玉箴言,对我们每个人都大有裨益,走到天涯海角都适用!。
《西游记》原著里,玉兔变的天竺公主为什么要先脱衣服,“精着身子”和孙悟空打架?
玉兔精光身子打架这个……说两个缘由好了。【第一个】玉兔变化的天竺公主“精着身子”与孙悟空拼斗是原著中的九十五回。在玉兔被擒下,太阴真君求情时,曾对孙悟空这样说:“你亦不知。那(天竺)国王之公主,也不是凡人,原是蟾宫中之素娥。十八年前,他曾把玉兔儿打了一掌,却就思凡下界。一灵之光,遂投胎于国王正宫皇后之腹,当时得以降生。
这玉兔儿怀那一掌之仇,故于旧年走出广寒,抛素娥于荒野。”一掌之仇是因,但报复绝非只是弃于荒野。在原著里,真公主被扔到孤布金寺旧园后,曾说过:“老僧多知人礼,即将公主锁在一间僻静房中,惟恐本寺顽僧污染,只说是妖精被我锁住。”因此玉兔最初是想让素娥被玷污。毕竟玉兔是偷跑,被发现后惩罚会很重。但直接伤害素娥性命,却只会让她结束劫数重返月宫,地位依旧比玉兔高,还能继续殴打它。
并且玷污一事,能吻合“思凡下界”的劫数说。可惜“老僧多知人礼”,让玉兔计谋未遂。于是转而脱光衣服,飞到空中打斗让“大胆地妃子”看到,是因为空中这么大的范围,会不止一个人说公主“必定是个妖怪”。之后知道真公主亦非凡胎的“国王后妃”等人,必然会联系到玉兔的行为,再加上老僧所言“妖精”……这个真公主才十八岁,后半辈子怕是会很坎坷难捱的。
不过这种描述,终归源于民间的“劫数”理念(今时也有,如《大话西游》之青霞紫霞),所以只是合情合理地把支线圆满起来,给读者听众以充分的遐想空间。【第二个】说说历史成因。不妨先看张图:虽然在86版西游中,很忠实地再现了印度的一种服饰打扮(见下图),但这幅油画(即上图)可看到当时莫卧儿公主的这种服饰更为繁琐,更不适合打斗。
其实自唐代以后,因中印两国往来日渐频繁,像《明史》中已见有“五天竺(五印度)”之说。除民间商贸往来,像明代东印度(今孟加拉,时名榜葛剌)国王霭牙思丁的遣使朝觐,都可让人了解印度,女性服饰自然也在其中,所以《西游记》原著中是:“却说那妖精见事不谐,挣脱了手,解剥了衣裳,捽捽头摇落了钗环首饰,即跑到御花园土地庙里,取出一条碓嘴样的短棍,急转身来乱打行者。
”从左右两张图,可以看出与86版西游的玉兔精穿着非常相近,这种就打斗来说或者还好,或许剧中选择也有类似考虑。可在中间图中,女性的的头部、腰部、腿部……也同样不适合打斗。所以说“精着身子”多少成了种必然……虽然很难确定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对印度的了解能达到什么程度。但肯定不会是基于下属这种敦煌、西域画风去设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