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NBA来说,少了一个绝对巨星。但是,对于耐克来说,损失更大,他们少的,是一个扛起品牌的主心骨。耐克需要一个新的能够扛大旗的代言人,而他们的竞争对手们,则看到了耐克的疲软期。很明显,这个时间点,是相互之间博弈的关键时间点。耐克很幸运,就在2003年,“天选之子”詹姆斯横空出世,哪怕一场比赛没有打,他已经肩负起了整个NBA的期待。
这样的球员,对于耐克来说,毫无疑问是继承乔丹衣钵的最佳人选。耐克没有理由错过詹姆斯,其他竞争对手,则不可能轻易让耐克得手。7年9000万,既是詹姆斯身价的体现,更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这里,再度鞭尸阿迪。他们再一次有机会得到一个影响二十年的超级巨星,却还是倒在了价格上。他们临时毁约,而耐克则同意了詹姆斯的加价要求,最终,詹姆斯放弃了出价最高的锐步,投身耐克阵营,开启了自己无比成功的商业之旅。
耐克也很幸运,詹姆斯尽管在篮球领域个人成就未能超越乔丹,但是,在商业代言领域,可谓不负重任,以他为大旗,耐克的竞争对手们毫无办法。詹姆斯时期,阿迪的运气就差很多,麦迪在火箭时期凭借与姚明的合作,赚足了人气,但是,后期状态下滑,之后的罗斯刚成为NBA最年轻的常规赛MVP就遭遇大伤,之后伤伤停停。再之后,哈登大器晚成。
阿迪还没有发力,隔壁安德玛凭借库里的横空出世刷足了存在感。从乔丹到詹姆斯,耐克唯一的失误,就是漏掉了历史上首位全票MVP库里。库里大火的这几年,耐克的营销,很是被动。所以,在今年夏天,对于詹姆斯以后关注度最高的超级新秀锡安-威廉姆森的追逐,耐克不敢丝毫大意,最终把这位新科状元收入AJ旗下。也算是稳定未来数年的商业格局。
到这里,詹姆斯的球鞋合同,基本说完了。这就是龙头老大选首席代言人的故事,老大就要有老大的做派,首席就要有首席的价位。接下来,我们再简单说一下科比。科比转投耐克,实际上,也是有商业方面的考虑的。情况,和我们前面说到的乔丹退役差不多。科比也是看准了乔丹退役后耐克在代言人方面出现的真空,想携手耐克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商业价值。
毕竟,彼时,科比在阿迪旗下,阿迪重金打造的一哥是两届得分王麦迪。尽管球场荣誉上,科比远超麦迪,但是,在人气和在阿迪的地位上,任凭科比如何努力,就是无法改变。乔丹的退役,等于是给科比打开了一扇重新选择的大门。科比也知道詹姆斯的存在,他的团队,当然也预感到了詹姆斯的威胁,但是,正如当年阿迪错判乔丹的价值一样,科比的团队,可能也没有想到詹姆斯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且,从一进入联盟就获得了超级巨星才有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让他的商业价值居高不下。
或许,按照科比团队的预想,如果詹姆斯并没有兑换天赋,或者仅仅是平均线上的状元水平,那么,科比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成就和球场影响力,挤掉詹姆斯上位。到那时候,即便原来的代言合同不够大,只要得到一哥的地位,新合同肯定水涨船高,而且还能借助与耐克的合作形成的口碑效应,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商业领域。但是,偏偏,2003年的詹姆斯,还真就是人们预料的那样,是一位不世出的状元,他不但没有给同时代的球员任何机会,甚至也没有给前辈们任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