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东莞便利店中,61.38%为24小时便利店——也就是说,东莞每两家便利店里,就有一家是全天营业的。这个城市究竟有何魅力?作为广东省地级市之一,东莞是“广东四小虎”之首,有着它独特的历史社会因素。快速的城镇化建设,独特的市管镇格局,让东莞城镇的工业产值不输于中心城市,曾被誉为“世界工厂”。过去30年,全国数以千万计的外省少男少女来到东莞,进入工厂流水线。
而城市便利店兴起的背后,正是离不开8090后主力消费军。一项数据显示,在百城年轻人指数TOP10城市排行中,东莞以77.31%的青年流入比例排名第一。这意味着,这意味着一大群有消费需求,有工作能力的青年人正在加快涌进东莞,占据了整个珠三角超一半的外来人口。当然,不可否认一个事实:由于门槛低,便利店也是许多东莞创业者选择的项目,一波外来人口也希冀通过加盟便利店创业来奔小康,实现“老板梦”。
种种因素,让东莞成为一座便利店的“创业之城”。北方为何是便利店荒漠 线下最大的流量入口,雷军也来了放眼全国,本土便利店品牌遍地开花,呈现诸侯割据态势:厦门见福、太原唐久、山西金虎、湖南新佳宜、浙江十足、河北365……北京,却成了便利店荒漠之城。总体而言,中国南方城市的便利店要远远多于北方城市。根据2020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数据显示,北京的便利店饱和度为8889人/店,排名在二十名以外。
这也意味着,要在偌大的北京找一间连锁便利店,需要耗费一点时间。也许不少人还记得,北京前两年那场便利店品牌的大撤退。2018年,邻家便利店股东爆雷致资金链断裂,一夜之间168家门店全部关停;同年9月,131便利店因资金周转问题,公司员工遣散,创始人失去联系;紧接着,全时便利店前后关闭90多家门店之后,在2019年2月也迎来倒闭拆分……这些纷纷关闭门店的便利店品牌均开业仅仅几年,在短暂的繁荣后黯然落幕,北京便利店行业顷刻入冬。
为什么北京便利店品牌这么难?多年前,有业内人士从北京气候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大多数城市相比,北京冬天长,春天有沙尘暴,影响出行;多封闭、半封闭社区,类似长安街的宽街道也多,辐射范围受限,这些因素客观上制约便利店的发展。与此同时,北京便利店少和北京深宅大院多,街道文化欠缺;并且地铁附近不设置商业街、不开放商铺入驻,也被认为是限制北京开便利店的因素。
同时和许多南方城市相比,外资便利店进入北京的时间相对较晚,便利店消费意识较为薄弱,本土品牌追赶需要时间。不过,北京从未放弃便利店。早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北京就屡屡强调要重视发展便利店业态。为了解决便利店稀少的情况,北京松绑并出台了扶持政策,在2018年10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到“每社区建设不少于1个便利店,2020年底前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今年7月,北京地铁5号线的和平里北街站、6号线青年路站与7号线菜市口站分别开设了一家地铁便利店。时隔17年,地铁站便利店终于重返北京,一度冲上微博话题热搜。被视为线下最大的流量入口,便利店依然是一门好生意。不久前,小米生态链企业「米糖」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其旗下较为知名的是“懒人便利商店”,主打日式风格。
便利店,历来被视为离年轻人最近的线下零售业态,连雷军也来了。一直以来,便利店都被认为是城市高效运转的毛细血管,不仅折射着城市的商业成熟度,更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它是打工人工作间隙的出逃之地,也是深夜里依旧能够觅食之处。在被压力和内卷裹挟的都市里,便利店已经成为一个可以暂且慢下来感受生活片刻的温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