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也算是中高档品牌了,为什么销量一直不温不火?
汽车销量在于消费者的认可度,并不是定位中高端就能热销林肯汽车的品牌形象定位不是普通的中高挡,对于大部分不了解但听说过这一品牌的人而言,林肯汽车应该是豪华汽车的代名词。因为在早期汽车工业不发达的阶段,能看到林肯汽车的机会大多来自影视文艺作品,以加长轴的总统座驾面向很多不懂车的人。林肯的第一款车就是为了总统打造的专用车,这种定位决定了品牌定位非常之高,同时也让大多数人形成了一种模糊的概念:林肯加长车不是普通人的菜。
而在汽车工业伴随着消费升级快速发展的阶段,林肯汽车却忽视了迅速崛起的中国汽车市场,在这一阶段林肯以进口的方式面向中国汽车市场失去了形成品牌影响力的最好机会,一个外国汽车品牌想要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不合资是绝对没有可能实现的。于是在这一阶段林肯汽车还是以加长车的定位面向汽车爱好者,区别是从文艺作品中的图像,变为后市场改装焊接的“盗版加长车”,用途主要是在婚庆市场。
另类的品牌形象一旦形成则很难扭转,加之林肯汽车至今没有合资的动作,这一美系豪华品牌汽车注定会成为小众群体的玩物。当然有这种问题的豪华品牌不止林肯,即使合资生产的凯迪拉克、沃尔沃、捷豹路虎等知名度更高的豪华品牌汽车,其市场占有率归拢包堆被不如随便挑出的德系车豪华品牌汽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BBA了。这几款车的成功均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三个条件,在汽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之前这些品牌为抢占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叫做天时;地利指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出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有汽车消费能力的人越来越多、消费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这是BBA能够热销的硬件条件。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人和”,当然具体的释义并不是字面的意思,可理解为在具备消费能力后却没有甄别车辆品质的能力,那么面对仅有的选项自然会去选择,结果则造成了链式反应让第一批人影响第二批人,之后持续的散播。豪华品牌自此分出了一线与二线,一线指德系BBA,二线多以美系和欧系豪华品牌汽车为主。然而这只是单纯按照销量分级,如果按照品质分析实际德系车也就那么回事,存在的问题反而比较多。
凤凰,永久,喜德盛,美利达,捷安特这几个品牌的自行车,差距究竟有多大?
这四个品牌可以归类于两个级别,但这两个级别的差距则并不小。捷安特、美利达:这两家来自台湾的品牌分别成立于1972、1990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自行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中捷安特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制造商,美利达也在生产自己品牌自行车的同时,为“闪电”等大牌进行代工,并拥有其大量的股权。虽说捷安特、美利达给大多数人们的印象,是家喻户晓,价格中等,从学生上学到运动郊游都有所涉及的自行车品牌,但其实它们的技术实力则非常强大,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发展突飞猛进。
现在,这两个品牌的竞赛级自行车已经在环法、山地车世锦赛、红牛山地车极限赛等职业赛场上驰骋多年,并拥有众多骄人的成绩和著名的明星车手——例如捷安特赞助的太阳网车队车手汤姆-迪穆兰在2017年获得环意冠军,迈克尔-马修斯和沃伦-巴吉尔分获2017环法冲刺王和爬坡王;巴林-美利达车队也拥有文森佐-尼巴利这样的大牌车手。
这两个品牌从1000多元的日常通勤用车,入门级运动用车,到价值数万元的竞赛级公路车、山地车均有涉及,其产品早已得到全世界职业和业余领域的普遍认可。永久、凤凰:这两个品牌是大陆的自主品牌,分别创立于1940年和1987年,品牌历史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捷安特和美利达——在2000年之前,它们的名声在大陆可比捷安特、美利达也响亮得多。
提到它们,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儿时坐过或骑过的“二八大杠”(或称“二八大杆驴”)——几十年前,和现在的私家车一样,它们曾是中国家庭生活水准的象征。但是,令人惋惜的是,这两个品牌的现状,只是生产一些入门级,或中等级别的的运动自行车,且并没有受到业内和骑行爱好者们的广泛认可——虽然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但在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上,凤凰和永久在运动自行车领域早已落后于捷安特、美利达这样的国际一线品牌。
它们的高端整车价格,也不过几千元人民币,且市场反响并不乐观。 它们曾经也有过赛场上的辉煌,例如永久,在60年代为中国自行车队生产了SC66型场地自行车,到现在也深受复古自行车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喜爱。但是,和“二八大杠”一样,这两个品牌的现状,可以说还是更多地停留在“情怀”的层面,虽然也有涉足运动自行车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早已经被后来居上的大陆自主品牌喜德盛、UCC甚至一些其它的大陆二线品牌所超越,近年来虽稍有起色,但仍为被市场广泛认可,确实非常可惜。